時論廣場》媒體人的楷模 傅建中先生(李慶平)
圖爲傅建中2012年11月27日在臺北接受專訪的畫面。(資料照)
5月6日上午10時10分(美國時間),華府資深媒體人傅建中先生在郊區的一間安養醫院,靜靜地離開人間,享年83歲。
50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傅建中先生,人生大部分在華府度過,目睹中華民國與美國之間的外交起伏及兩國之間的重大事件。他的報導簡潔、深入,精準掌握人事時地物。他的專欄犀利且直指核心,使被訪問者或被評論者長存戒心,惟恐有所閃失。
傅建中先生1938年生,正逢抗戰軍興,50年代他曾在中共政權統治下讀過小學、初中,後轉往香港調景嶺,再輾轉到臺北定居。高中畢業後進入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奠定他英文精準優美的基礎。畢業後考取中央社擔任記者,後赴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進修,70年代初回中央社,被派駐華府擔任記者,9年之後,爲《中國時報》創辦人餘紀忠董事長延聘爲《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總計31年。
他是1970年初至2010年華府記者羣中大老級的資深媒體人,相識他的同行及朋友們皆稱他爲Norman。數十年從事新聞工作,在他的腦海裡,深藏着華府中外人士盤根錯節的各項秘辛。無論是臺灣、大陸來美或長住美國的外交官,甚至美國政府中涉及臺灣、大陸事務的官員背景,他無不細心研究、觀察、掌握,如數家珍。
我認識傅建中先生是在1975年,當時我在華府工作,他擔任中央社駐華府記者,當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外交關係岌岌可危,臺北各大報紙及通訊社皆派最精銳的記者長駐華府,如中央社傅建中、冷若水,《臺灣日報》續伯雄,《中央日報》王嗣佑,《聯合報》施克敏,個個皆是猛龍過海,在70、80年代被號稱臺灣新聞界駐華府五虎將,與我駐美大使館及以後的駐美代表處相互砥礪,忠實地報導及評論中臺美之間的錯綜複雜信息事件。
80年代後半期,冷若水曾任中央社總編輯,90年代初被外交部錢復部長延攬至外交部擔任新聞司司長及駐匈牙利代表。90年代施克敏曾任中央社董事長及駐挪威,荷蘭代表。續伯雄與王嗣佑擔任駐華府特派員一直到退休。而擔任駐華府特派員最久的是傅建中先生,直到21世紀的前10年他還是活躍在華府新聞界。
我對傅建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做到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準則,即「有新聞的地方就有記者」。在1970年代他除了要採訪美國與臺灣有關的官方單位,華府華僑、學人、留學生的活動,他必定到達現場,這是他對新聞專業工作精神的表現。
在擔任《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時,他主要採訪的對象是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國會及兩岸駐美單位,每篇專論皆擲地有聲,爲新聞從業者的楷模。過去10年因年事已高,他已逐漸放下采訪工作,交給年輕的特派員劉屏,偶爾他也寫些專欄在《中國時報》發表。
今年1月19日傅建中在家中因休克暈倒,被送到醫院加護病房,後逐漸恢復並轉到普通病房,意識也慢慢地清醒,華府好友們皆祝福他能早日康復,不意5月6日辭世,好友們皆有無限的遺憾與思念。2000年後我因公務或來華府省親,皆與傅特派相聚、請益,傅特派的專業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新冠病毒以來世局倍加紛擾,在此時離開如斯混亂的世界,Norman,您已打過美好的勝仗,瀟灑揮別,請長眠安息。(作者爲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