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長莊聲宏專訪/拚修藥事法縮「必藥清單」盤點期

食藥署長莊聲宏今天接受本報專訪,希望透過食藥署的豐沛資源,幫國內廠商、學者打「世界盃」。記者侯永全/攝影

衛福部食藥署長莊聲宏上任2個多月,今天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針對外界詬病缺藥問題表示,預計推動「藥事法」修法,希望將必要藥品清單的盤點時間,從現行平均2年1次,縮短爲至少1年1次,同時呼籲民衆正視自行用藥觀念、習慣,多瞭解學名藥,若醫師開藥時覺得學名藥效果有限,也會收集相關意見,加以瞭解。

對於永豐化工輸液爆發違反多項缺失,生產許可證展延未獲準,造成藥品嚴重缺口,莊聲宏說,食藥署並非如外界指責「沒有預警機制」,其實都有照着步調走,但狀態過於緊急,沒時間也沒精力對外界說明,他進食藥署時相關進度已經到位,現在才能坐下來受訪,不然會一天到晚被臨牀醫師追着跑;況且,缺藥涉及多項系統性問題,加上要給廠商改善時間,時程纔會拖這麼久。

全球正共同面臨缺藥議題,身爲藥品專家的莊聲宏指出,戰爭、原物料缺乏等都是影響因素,希望透過藥品短缺通報系統及西藥供應資訊平臺等,預估哪裡缺藥、如何調度等,也希望藥品產能提升,目前「必要藥品清單」列出481項藥品,要求業者在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該藥品時,至少於6個月前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如可預期則由食藥署公告,並徵求廠商進口。

莊聲宏明年將屆齡65歲,雖然任期可能只到明年1月,但他不想只做個救火隊。莊聲宏說,食藥署目前正規畫修「藥事法」,希望將必要藥品清單盤點期,從現行平均2年1次,縮短爲至少1年1次,但修法內容牽一髮動全身,希望先從影響小的逐步開始進行。

有人說缺藥是假象,莊聲宏直言,這應該說大家都用自己習慣的藥,其實國內有很多經過藥品生體可用率與生體相等性檢驗的學名藥,其和原廠藥一樣好,如果有臨牀醫師提出報告或案例,認爲某款學名藥效果比較差,可以再進一步討論;他說,曾有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在某場會議上,遭原廠藥廠商反駁說,原廠藥比學名藥好,這名官員反問對方,「如果是自己的藥廠幫別人代工學名藥,難道這款學名藥也不好?」之後再也沒有原廠藥業者提出這樣的質疑。

「食藥署最主要的,就是讓大家用藥有效、吃得安全。」莊聲宏說,食藥署主管不只藥品,還有食品、化妝品與醫療器材等,尤其民以食爲天,臺灣在蔬果甚至肉類等,檢驗強度其實相當高,但這也是他的弱項,所以同仁們幫他很多,他在做決策前也都會詢問他們。

莊聲宏指出,平常在邊境檢驗設下第一道防線,產品進到國內也會透過例行稽查把關,也仰賴與地方衛生局密切合作,「一年才52周,就有40多個例行食品專案稽查」,而有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時,也會立即啓動相關機制,分析這是什麼毒素、如何產生等,後來看起來這應爲獨立事件;日本小林紅曲事件也類似,因爲國外先有案件,相當仰賴同仁整理「國際食品消費紅綠燈」,紅色就代表進入國內,要與地方衛生單位密切合作。

專長爲癌藥開發的莊聲宏說,很多像他這樣的專家,藥品開發出來後就申請專利、找廠商幫忙取得藥證,但過程中有很多法規要求,「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食藥署資源,常發現過程太困難了,覺得政府在刁難,索性只發表論文,但這其實是相當可惜的。

「食藥署沒有要刁難大家」,來自學界的莊聲宏、莊教授希望透過食藥署的豐沛資源,幫國內廠商、學者打「世界盃」,透過舉辦會議、國際法規協調等,並提供窗口協助再生醫療製劑、新藥藥證申請,如果能順利取得藥證,加上臺灣身爲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會員國將有助成果走入世界。

食藥署長莊聲宏表示,食藥署正規畫修藥事法,希望將必要藥品清單的盤點期縮短。記者侯永全/攝影

對於永豐化工停產造成的輸液缺口,食藥署長莊聲宏表示,食藥署並非如外界指責的「沒有預警機制」。記者侯永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