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新命題 同盾聚焦數據安全
11月23日,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在浙江烏鎮開幕。本次論壇以“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立體展示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的中國經驗與智慧,展現我國積極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在當天進行的主論壇上,嘉賓圍繞“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科技發展與創新驅動”,聚焦全球互聯網空間發展新熱點和新趨勢深入交流,探討數字技術創新。
作爲國內智能分析決策領軍企業,同盾科技長期以來聚焦數據安全,其實踐的數據“可用不可見”,使數據安全性、隱私性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基於數據驅動的科學研究及商業活動。
數字經濟安全打頭
2020年,全球產業互聯網布局加速,國內開始發力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等新基建領域,爲數字經濟浪潮注入可持續增長動能。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移動支付、短視頻、直播、網購等領域,大數據的交錯,已成爲流程系統中的重要支撐。
在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更是已經成爲一個標誌性節點。金融科技發展迅猛,大數據爲傳統金融業務注入智能化活力;雲計算、區塊鏈、5G技術等科技與金融系統快速融合。
然而,數據紅利熱潮興起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數據安全課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鄔江興曾表示,“不可解釋性、不可判識性、不具推理性”是人工智能現階段的內生安全問題,新一代數字經濟的信息化要以安全打頭。
讓數據“可用不可見”
數字經濟產業,天平的兩端是數據隱私性和便利性。在機構間,很多數據沒有充分共享而形成一個個“孤島”,比如銀行無法獲取客戶的稅務信息進行風險評估。
因此,消除行業數據孤島現象,讓數據相互之間協作起來,是智能化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數據安全的核心,其實是以數據爲中心的安全,其目的是保護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機密性。數據在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證它可用。同盾科技提出的“可用不可見”這一技術理念或將是撬動平衡點的有力槓桿。
數據“可用不可見”其核心有兩層含義――數據的可用性和數據的不可見性。即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大數據價值的轉化和提煉。
據瞭解,同盾已對所有涉敏感信息的數據全面進行了脫敏化和去標識化,率先實現數據存儲與流轉的可用不可見。當數據進入到系統流轉的時候,任何有機會碰觸到數據的人員和系統,看到的皆是“無意義”的符號,讓數據濫用和泄露的可能性降爲零。爲數據的後續智能分析和價值挖掘,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打造知識共享生態
那麼在“不可見”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可用”的目標呢?同盾科技在其“知識聯邦”的理論框架體系中解釋:知識聯邦首先將數據轉化成信息、模型、認知或知識,滿足數據不可見,再通過聯邦的方式實現數據可用。
這一技術體系的革命性在於能在保證不同機構間數據“不流通”的前提下,實現“信用”和“信任”的流通,實現價值的共享,從而打破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藩籬。
據瞭解,同盾推出的“知識聯邦”框架體系,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密碼學等前沿技術領域,有效解決數據流通中的數據割裂和數據安全問題,同時實現知識發現和歸納。目前這一理論體系已在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逐漸落地應用。
近日,同盾科技又提出知識聯邦技術體系下的數據安全交換(FLEX)協議,該協議約定了聯邦過程中參與方之間數據交換順序,以及在交換前後採用的數據加解密方法,其中包含一系列的約定,只要遵守這些約定,參與方就可以安全地加入到聯邦中,無需擔心數據隱私會有泄漏風險,全面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爲人工智能3.0時代奠定重要的基礎。(牛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