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攜程:對內狼性,對外佛系

爲什麼攜程變成了大家都討厭的樣子?用戶們關於其捆綁銷售、誘導貸款、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聲不絕於耳,這次連體系內的供應商都坐不住了,發文控訴。

消費者投訴、供應商喊苦的根源在於,一統在線旅遊江湖多年,攜程早已失去了用戶增長的空間;存量思維之下,這個工具化的交易平臺,便只能通過擠壓內部來提升效率,漸漸打破了供應商-平臺-用戶之間的生態平衡。

想要提升盈利,那就想方設法提高整體抽傭率。於是,2023年前三季度,攜程的毛利率比此前5年的整體水平高出了2.5-5個百分點;收入隨着旅遊業復甦翻倍不止,淨利潤則提升了十幾倍。

其實,攜程也曾試圖尋找第二曲線,只是,特殊幾年對旅遊市場的衝擊,打亂了攜程出海與佈局內容的節奏。於是,在行業恢復期,攜程便在公司戰略層面展現出佛系的一面,不求長遠發展,只求短期盈利。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攜程雖然統治了OTA市場,但是,本地生活巨頭美團,對攜程的在線旅遊業務形成了全方位的降維打擊,甚至是短視頻平臺抖音和種草平臺小紅書這些"看不見的敵人",都在蠶食攜程的核心市場。

攜程如何應對?何時轉身?

雙面攜程

2023年最火爆、2024年最確定的賽道,毫無疑問就是旅遊。

去年,從年初的淄博燒烤,年中的貴州村超和天津跳水,到年底的冰雪哈爾濱,一個又一個旅行目的地,在流量的加持下,靠着網紅身份賺到盆滿鉢溢。

接住潑天富貴的旅遊業,成爲消費市場恢復最快的行業之一。中國旅遊研究院預計,2023年國內旅遊人數約45.5億人次,同比增長80%;實現旅遊收入約4萬億元,同比增長95%。

旅遊市場的老大,攜程集團(09961.HK),也迎來了業績的全面回升。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342.24億元,同比增長127.80%,淨利潤86.6億元,而上年同期爲-7.13億元。其中,7-9月,公司收入137.51億元,同比增長99.4%,淨利潤46.38億元,同比增長了17倍。

規模與利潤的報復式增長外,攜程集團在業務層面也頗多亮點:

去年第三季度,公司國內酒店預訂同比增長超過90%,較2019年前同期增長超過70%;國際OTA平臺的總預訂較去年同期及2019年前同期水平增長超100%。

盈利能力繼續提升,2023年Q3公司毛利率高達81.98%,幾乎是主流互聯網公司中最高的一家。

淨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快速回升,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短期投資及持有至到期的投資和長期理財,餘額達到790億元,在同一量級的互聯網巨頭中,仍然是佼佼者。

但是,穩步提升的業務、暴增的收入與利潤背後,攜程的口碑,卻始終都差強人意。

捆綁銷售、誘導貸款、大數據殺熟等相關質疑,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普通的攜程用戶,甚至連一些明星或企業家,也曾遭遇過攜程的背刺。

此前,坊間多次傳言攜程裁員,到底有沒有裁員見仁見智,不過從公司披露的員工數量來看,這幾年陸續減員,倒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在攜程體系內部,近期甚至有供應商直接發文控訴。

雙面攜程,根源何在?

盈利追求

不可能三角,在中國互聯網圈近些年的典型表現爲,增長、盈利與服務的不可兼得。這三大要素的相對均衡,幾乎只會發生在少數時期個別行業的極少數企業身上。

當下的攜程,已經失去了用戶增長的動力,當在線旅遊的滲透率提升也進入平臺期,便只能寄希望於,在行業恢復期快速獲取豐厚盈利,甚至不惜犧牲口碑背後的服務性。

1999年,攜程四君子樑建章、季琦、沈南鵬與範敏,合夥創業。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公司創立的時間,其實與BAT差不太多。

2003年,非典重擊旅遊業,尚未站穩腳跟的攜程差點被賣掉。不過,僅僅過了幾個月,恢復業務的攜程,以觸底反彈的姿態登陸納斯達克,一片叫好。

幾年後,以攜程爲主角,在線旅遊(OTA)市場大整合:攜程收購去哪兒網;藝龍與同程合併爲同程旅行,得到攜程的戰略投資;攜程收購Skyscanner和Trip.com。至此,攜程不僅成爲中國最大的在線旅行平臺,從2018年開始,也成爲全球最大的在線旅行平臺。

攜程較早地攀上細分市場的頂峰。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就是摸到了市場的天花板。之後,便沒有太大的增長空間。

近兩年,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美團等互聯網巨頭開始逐漸隱藏用戶數據。實際上,最早選擇不再披露用戶數據的,是攜程。

沒有用戶增長的空間,便只能通過挖掘單個用戶、單筆交易的價值,來實現收入與利潤的增長。於是,提升抽傭率,便成爲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2021年後,攜程便不再披露GMV數據。然而,從此前數年的收入/GMV來測算,抽傭率的提升趨勢並未改變。

同時,作爲純粹的在線旅遊平臺,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於佣金或差價,毛利率也能反映出抽傭率的大致變化。

2018年-2022年,攜程的毛利率分別爲79.58%、79.33%、77.99%、77.04%、77.48%。到2023年前三季度,則達到了82.03%。

攜程毛利率提升的底氣,來自於公司在在線旅遊市場的壟斷地位。在OTA市場,攜程+去哪兒網,市場份額超過50%;如果加上同程旅行,市佔率接近七成。

對於旅行用戶而言,無論選擇攜程、去哪兒網、Skyscanner、Trip、藝龍、同程,或者是線下的數千家攜程系門店,都很難繞開攜程體系。對於旅遊業商家而言,是否入駐攜程,似乎已經不再是選項,而是幾乎確定的答案。

於是,攜程漸漸打破了供應商-平臺-用戶之間的生態平衡。消費者投訴,供應商喊苦,只是攜程選擇之下的結果。

看不見敵人

在上一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BAT的勢力幾乎無孔不入,任何細分市場都很難完全避免它們的影響。在線旅遊市場更是如此。

百度用去哪兒網與攜程換股,成爲公司第一大股東;騰訊與攜程分列同程旅行(00780.HK)前兩大股東,兩家在OTA市場差異化發展,算是找到了利益平衡點;阿里巴巴(09988.HK)扶持飛豬,但是,錯過了佈局在線旅遊市場的最佳時機,已經威脅不到攜程的市場地位了。

馬老師曾經說過,幹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對手,而是來自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人。這對於攜程而言,一語成讖。

近十年來,對攜程構成過實質性威脅的,只有美團(03690.HK)。

攜程蕩平了旅遊生態圈,行業內找不到敵人。沒想到,遇上了王興往這裡拓展邊界。第一戰,便是酒店業務。

美團2012年-2013年左右開始佈局酒店業務,2014 年成立酒店事業部門,與攜程差異化競爭。到2019年,美團酒店業務量開始超越攜程,但在高端業務上仍有差距。特殊3年時期,OTA平臺遭遇重創,美團受衝擊較小,終於在酒店業務上全面超越攜程。

酒店,一直是攜程的核心收入與利潤來源。至於其他業務,交通訂票、民宿、周邊遊、景點門票,攜程有的,美團幾乎都有。

更爲關鍵的是,在線旅遊業務是攜程的核心,卻只是美團和阿里巴巴流量變現的一部分。錯維競爭,將攜程推入了不利境地。

當然,更大的競爭壓力,其實是來自OTA市場之外。越來越多"看不見的敵人",正在蠶食攜程的核心市場。

互聯網市場越來越去中心化。哪裡有精準流量,哪裡就有交易的可能。抖音上優質旅遊內容造就的帶貨能力,小紅書的種草商業這些,都對工具屬性的攜程,形成了極大的壓力。

所以,如果不能持續深化護城河,或者形成第二曲線,目前這種攜程在明敵人在暗的被動局面,就一直不能徹底解除。

攜程在短期盈利的誘導下,打破OTA市場的生態平衡,其實是在把供應商和用戶,推到那些潛在競爭對手的懷抱。

盛世危言

從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互聯時代,實體產業+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各大細分場景。隨着中國網民總量的增速逐漸放緩,存量時代的挑戰便悄然降臨。

各大互聯網巨頭們,開始選擇兩大主流突圍路徑,出海與深化。拼多多成爲互聯網出海的最佳案例;美團、京東、快手,深挖業務價值和利潤空間;騰訊(00700.HK)、阿里、抖音,兩手都想硬。當然,也有一些,無法選擇或者錯過佈局時機,便只能換道超車,比如百度和小米。

其實,最早摸到天花板的攜程,出海與深化,這兩條路徑都嘗試過。

2016年-2017年,攜程通過收購Skyscanner與Trip,成長爲全球OTA市場的老大。但從那之後,因爲行業收縮等原因,攜程未能將這一優勢擴大,繼續實現全球市場的大幅跨越。

作爲在線旅遊市場最大的交易平臺,攜程曾將內容作爲公司的發力重點。2021年赴港上市時,內容戰略便是主要賣點之一。

優質內容,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時間和注意力,加深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粘性,解決攜程作爲旅遊預訂工具的短板。抖音對直播電商、美食團購、旅遊預訂等細分市場的佈局,正是基於其龐大內容體系所積累的流量。

2021年,攜程推出內容平臺星球號,陸續推動旅遊目的地、酒店、景點等機構入駐。在2021年的財報中,樑建章表示,豐富了產品,增強了內容能力,爲公司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但是,攜程的旅遊內容以PGC(機構生產內容)爲主,自上而下,導致傳播效率並不如馬蜂窩或者抖音等UGC(用戶生產內容)爲主的旅行內容。

近兩年,公司管理層及相關財務報告中,鮮少提及內容戰略的表現。當旅遊行業快速復甦,攜程靠着交易平臺的定位快速獲利,對內容這個深遠、慢熱的佈局,自然提不起太大的決心。

這就導致了,攜程暫時並未有收穫第二曲線的跡象,也成爲了最缺乏未來想象空間的互聯網巨頭。只是,盛世危言,被暴增的業績所掩蓋。

去年,第一大股東百度,多次減持所持的攜程股票,套現數億美元。李彥宏還辭任了任職8年的攜程董事。

面對龐大的OTA市場,擅長極致內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會讓對內狼性、對外佛系的攜程,繼續穩坐釣魚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