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企業在中國黃金時代已不復返 《經濟學人》點出3大因素
▲崑山是大陸臺商投資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圖/CFP)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隨着西方對中國崛起更加警覺,北京似乎比以往更渴望強化兩岸商業聯結。但有3個理由,造成臺灣企業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恐已一去不復返。
中國政府爲了吸引臺商,除了在2018及2019年間推出對臺31條和26條優惠措施,今年5月還頒佈10個部門連署的協助臺資企業命令,讓臺商「獲得和大陸企業相同待遇」。
但報導指出,北京至今種種努力成效有限。自2015 年以來,每年從臺灣流入中國的投資資金已銳減逾50%。臺企之所以對於在中國發展越來越卻步,主要有3大考量。
經濟學人表示,許多臺灣人逐漸看清,中國想藉加強兩岸商業連結來達到阻礙臺灣正式獨立的目的。因此相較其他外國企業,北京給臺企特殊待遇,包括在推動「自主創新」政策時稱臺企爲國內企業,但這隻讓臺灣人警覺性提高。
此外,美國政府對一長串中國出口商施加關稅處罰,造成許多臺灣製造商撤離中國。根據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最近所做的一份調查,在中國設廠的臺灣企業家當中,有40%已經或將要「轉移產能」到其他國家,主要移往東南亞。
不僅如此,華爲等若干中國科技業巨擘被華府列入制裁黑名單,也造成一些臺企更難在中國發展。因此,去年營收15%來自華爲的臺灣半導體巨頭臺積電,本月證實已提列35億美元,準備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新廠。
臺企面臨的第二項挑戰是競爭環境。例如一名上海臺商表示,儘管北京推出多項惠臺政策,但爲了扶植中國的「紅色供應鏈」,許多合約仍傾向由中企得標,因此他只能寄望得到轉包合約。
寧波臺商協會會長黃聖朝也透露,他們一共有約300家會員,至今無任何一家在中國標到過大型政府合約。但他不認爲這是因爲臺企遭受歧視,而是近來競爭力和創新力越來越強的中國企業能力勝出。
替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代工組裝的緯創本月同意將崑山廠賣給中國低價競爭對手立訊,可見臺灣企業不再將電子組裝廠技術視爲必須保護的入行門檻。
臺企投資中國熱度降溫的第三個理由,與世代轉變有關。以崑山臺商厚聲集團爲例,佔多數的臺籍主管目前都已接近退休年齡,但年輕一代的臺灣人如今卻不太願意到中國擔任經常吃力不討好的工廠主管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