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新光譜:反共vs.不反共
(圖/中新社)
長久以來,臺灣政治被簡化爲藍綠對立,藍綠背後則是統獨之爭。然而,隨着「獨臺」、「華獨」、「務實獨」等各種變體出現,他們外表或藍或綠或白,實則皆爲抗拒統一的勢力,同是「親美反共」的擁護者,因而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與大陸敵對,嚴重威脅兩岸和平。
他們之中不少自認非「臺獨分子」,或自稱「反共不反中」,甚至常被歸類爲「深藍」、「統派」,實則比許多「老臺獨」更敵視對岸。像不少藍營民代、媒體人高呼和中共戰到一兵一卒,反而出身深綠的FAPA大老直言解放軍登陸就投降。又如前副總統呂秀蓮主張「一箇中華」、「和平中立」與大陸謀和,反而自認「反對臺獨」的反共派卻要繼續兩岸內戰、摧毀中共政權。
因此,繼續以傳統藍或綠、統或獨分類已不準確,必須改以「反共」或「不反共」定位纔夠精準。大致而言,至今仍主張「反共」者,約有以下幾種:第一,放不下國共內戰、階級鬥爭的恩怨,視中共爲血海寇讎,但此類已不多見,因那代人已大半凋零,還在世的老人多一笑泯恩仇。
第二,受美國長年獨霸及兩蔣反共教育影響,食古不化,對不同於西方自由主義的制度存在偏見。第三,純粹見風轉舵的投機派,迎合島內民粹,用「反共」合理化自己對民進黨的「拿香跟拜」。
至於「不反共」者,則大抵有以下理由:第一,胸懷民族大義,肯定任何能讓中華民族富強的政權,就是中國人應該支持的政權。第二,對不同於西方自由主義的制度客觀看待,尊重乃至支持大陸實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從現實面着眼,大陸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國際政治舉足輕重,隨着中美實力差距日益縮小、兩岸此消彼長不斷擴大,「反共」已經脫離現實,不利兩岸和平與臺灣發展。
我參與過海外左右陣營的對抗,也經歷過島內統獨勢力的廝殺,見證了大陸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輝煌成就,更感嘆臺灣30年來的墮落。許多人批判我昔日「反共」現在「親共」,但我始終追隨退役上將許歷農先生,爲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鬥。
過去中共迷失在文化大革命的極左路線,陷入內鬥內耗,對民族文化及民生髮展造成慘重傷害,我當然無法接受。然而中共經過自我反省,不斷摸索前進,走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復興大道,並能防止資本操控政治,確保政府爲人民服務,我們當然也沒理由盲目反對。
從新冠疫情到RCEP上路,短短几個月間,大陸充分展現對內部及國際治理的高效能。可預見的未來,當然是大陸引領中華民族、乃至東亞騰飛的新時代。然而,臺灣卻因走不出「反共」的思想桎梏,自絕於比其他民族更有優勢的中國人身分,將14億人的廣大市場拱手讓人。
以臺灣今時今日的條件,「反共」根本是有心無力,說白了不過是阻礙自己進步的「恐共」,卻因爲這樣扭曲的心理,服膺「親美反共」的大旗,到頭來不只經濟蕭條,還倒退回麥卡錫主義的政治「戒嚴」,更賠上兩岸和平。
日漸失去世界領導權的美國,由蓬佩奧吹響「新冷戰」的號角,結果除了臺灣毫不遲疑的以身相許,呼應者寥寥可數,反倒是亞太各國加速經貿整合,臺灣愈加邊緣孤立。不論是龐大的軍購支出,危及食安的美牛、美豬開放,持續閉關鎖島自我催眠,再到大剌剌「7比0」關中天新聞臺的決議,無一不是仗着「親美反共」而能肆無忌憚,也無一不對臺灣人民的發展設下層層枷鎖。
美國因長期過度消費及治理失能,導致國家分裂、社會對立,竟還想以「民主」、「反共」作藉口,妄圖分化中國挽救自己。然而,民進黨爲了鞏固自身政權,幻想押寶美國,把臺灣人民的發展當賭注,我們還要被玩弄到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