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法分期治“哮喘”
導讀: 今天跟着吳銀根先生學習治療哮喘的3個經驗方。
吳銀根教授認爲,哮喘爲一種發作性的本虛標實的痰鳴氣喘疾患。
緩解期以本虛爲主,本虛爲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弱,或久病失養等,致肺脾腎虧虛,其中尤以脾腎陽虛爲主,基本貫穿哮喘的整個病程;發作期以標實爲主,爲風寒或風熱之邪,以前者多見。
同時,哮喘發作的宿根爲痰,“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溼也,主於脾”,腎陽不足,脾虛不運,則伏痰不去。
因此,臨牀治療以溫腎健脾爲根本治法,脾腎健則五臟得養,根基穩固,外邪難以入侵,並可杜絕生痰之源;同時根據發作期和緩解期的不同,辨證使用溫陽抗寒、化痰平喘之劑,標本兼治。
0 1
發作期
溫陽化痰:發作期雖有寒哮熱哮之分,但以寒哮居多。發時治標,溫陽抗寒、化痰平喘是其治法,臨牀用“咳喘落”是教授治療思想的具體體現。
咳喘落(又名溫陽抗寒合劑)方藥組成如下:附子、細辛、麻黃、桃仁、黃芩、虎耳草。
此爲吳銀根教授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基礎上精心化裁而成,方以附子、細辛、麻黃溫腎補火、溫肺散寒、宣肺平喘,桃仁祛瘀化痰,黃芩、虎耳草清肺化痰,兼制附子、細辛等辛燥之性,並清肺之鬱熱。
全方標本兼顧,寒溫並用,宣肅同施,既針對哮證“陽虛寒盛”的病理體質,又針對痰瘀阻絡之宿根,較好地體現了中醫學“治病求本”的思想。
0 2
緩解期
溫補腎陽:吳銀根教授在長期的臨牀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哮喘反覆發作的夙根是痰,腎陽虧虛則是哮喘屢發不愈的病機本質。
哮喘不僅後期多見肺脾腎不足(腎陽虛爲主),早期即有“隱性腎虛”,哮喘緩解期患者或無症狀體徵可辨,從理論上仍應將其責之腎虛,且病程越長,虛的徵象越明顯,甚則出現動則氣促等症,正如前人所言“久發者,氣無不虛”。
吳銀根教授臨證治療哮喘,隨時注意腎氣的調護。
發作期病勢稍減,即開始用健脾補腎之劑;緩解期無論有無虛象,皆應用溫補脾腎或滋陰補腎法調治,以防病情進展;虛象明顯者,更以調補脾腎爲主。
臨牀實踐表明,通過補腎納氣、扶正固本,可以防止哮喘復發或減少發作次數,幫助臨牀撤減激素。
因此,溫補腎陽應貫穿臨牀治療的始終。
“止喘膠囊”是吳教授多年臨牀經驗的結晶,由仙靈脾、巴戟天、蛇牀子三味藥組成,具有補腎固本、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0 3
健脾溫腎法膏方
膏方,又稱膏滋藥,意爲沃澤、滋潤,含補養之意,現在上海、江浙等地廣泛流行。
膏方的主要作用爲扶正補虛,以調陰陽、補五臟、益氣血、助正氣爲主,兼顧祛邪治病,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治未病、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
吳教授認爲,哮喘以虛爲本,以實爲標,而虛貫穿病程的始終,緩解期虛象更明顯,而五臟之中以肺脾腎虧虛爲主,尤以腎陽虛爲主要表現,因此,補肺健脾溫腎是治療哮喘關鍵。
輕中度哮喘一般病程較長,體虛明顯,而滋補之劑一般呆滯厚膩,易阻礙脾胃,聚溼生痰,且有閉門留寇之虞,一般不宜峻補,宜圖緩治,這與膏方特點相吻合;
同時,膏方以扶正補虛爲主,兼顧祛邪治病,符合哮喘緩解期治療“未發時扶正爲主”的治本思想,而治本之補腎健脾可以減輕、減少或控制哮喘發作。
此外,膏方口感好、服用方便,深受大衆喜愛,便於久服。
運用健脾溫腎法膏方治療哮喘是吳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哮喘的一個特色,也是對膏方傳統用法的創新,取得了明顯的臨牀療效。
健脾溫腎法膏方基本組成:黃芪、黨蔘各300g,茯苓、白朮、谷芽、麥芽、白果仁、淮山藥各150g,麻黃100g,細辛60g,陳皮90g,菟絲子、仙茅、仙靈脾、補骨脂、女貞子、枸杞子各120g,蛤蚧2對。
將上藥先浸12小時,煎煮取汁過濾共3次將煎液濃縮至2000~2500ml,加入阿膠250~400烊溶衝入,氣陰兩虛者加龜版膠100~150g,冰糖500~1000g,飴糖500g,煉製收膏,貯淨器,備用。每日2次,每次1匙,沖服,自冬至起服用,約服40天。第2年冬至前再擬方制膏。
哮喘本質爲本虛標實,發病的關鍵是“痰”和“虛”,尤以脾腎陽虛爲主要表現,不僅緩解期主要表現爲脾腎陽虛,發作期亦兼有脾腎陽虛表現,因此,健脾溫腎法貫穿哮喘治療的全程。
同時,根據“發作時治標”的原則,辨證使用溫陽祛寒、化痰平喘之劑。
另外,在傳統中醫湯藥的基礎上,根據膏方扶正補虛爲主、兼顧袪邪的特點,辨證使用膏方對緩解期哮喘進行調補治療,對減少哮喘的復發具有特殊的意義。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扶陽名家治驗良方》,趙丹丹、王發渭、魏素麗、楊建宇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2009.12。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爲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