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is足跡/秦鎮留古風
圖・文/李克
秦鎮是一個大型自然鎮,毗鄰長安八水之一的灃河。其具有有上千年悠久歷史,北朝前秦苻堅路過於此設立渡口,故又稱爲秦渡鎮,簡稱秦鎮。秦鎮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當屬西周時期。據傳,周文王伐崇侯虎後,自岐遷都於此,那時的秦渡鎮名爲豐邑、豐京,史有「周豐宮」之稱。《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到了後秦時期,姚興皇帝時常率領文武百官從京城長安赴戶縣草堂寺聽高僧鳩摩羅什講經說法,爲方便往來,專門在灃河西岸設置了一個渡口——「秦渡」也由此得名。秦渡逐漸興盛,商賈雲集。宋代的《長安志》中也已有明確的「秦渡鎮」地名稱謂,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踏尋秦鎮的想法源自朋友在網上上傳的幾張照片,照片之中破敗的老街彷彿讓人回到幾十年之前,深深吸引了我。於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早上,從西安市出發經過半小時多的車程,我來到了關中聞名的秦鎮。在鎮上的橋頭下車之後,我們乘坐路邊的三輪車直接來到最著名,也是老鎮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南街。這裡吸引了不少西安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學生來寫生,由於雨越下越大,所以街上顯得很冷清,有幾家店鋪沒有開張。南街的路是土路,坑坑窪窪,灰土滿地,兩邊有很多很久之前土木結構的房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破敗跡象。但也能從街上看出昔日的繁華、深感秦鎮的滄桑變遷......
在秦鎮,米皮無疑是最吸引大家慕名前來的一塊金字招牌。秦鎮有一個傳說,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斷流,戶縣秦渡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收穫些稻米,粒小而乾巴,哪裡夠向皇帝進貢呢?正在衆人發愁之時,鎮上有位能人叫李十二的,將大米碾成粉狀拌成糊充飢,卻發現米漿水倒在布上蒸熟之後也可食用,遂切成細條、拌以調料,請大夥品嚐他「發明」的「米皮」(臺灣人稱爲稞仔條),衆人吃了都稱讚味道鮮美。李十二想,能不能用這新式的食品進貢給皇帝,減免些糧稅呢?果然,一碗大米麪皮端到秦始皇面前,皇帝大快朵頤,秦渡鎮百姓因此被免了糧稅。
這一傳說固然無從考證,但直到今天,秦渡鎮民間每年正月二十三即李十二去世之日,家家戶戶都蒸米麪皮紀念這位能人,美其名曰「皮子節」。
我來到街口的老呂家米皮店,和其他老舊的商店相比,大多米皮店的裝修都是比較新的。米皮的價格很便宜,一碗只需五元人民幣。正宗秦鎮米皮特點有四:細、軟、薄、筋。米皮顏色潔白如雪,光滑如凝脂,上面覆蓋一點綠油油的菠菜和黃豆芽,再叫上特質的辣椒油和香醋,聞其味道就很美,讓人垂涎三尺,入口更是筋道。這種美味實在無法用文字具體描述,只有親身去品嚐這歷史悠久的特色才能感覺到。秦鎮另一個特色還有居民自釀的黃酒,喝黃酒,吃涼皮。黃酒溫熱而涼皮涼,所以就有了調和這種說法。黃酒味道不錯,味中帶酸,是酒非酒,度數不高。有健脾開胃、疏經活絡、養顏美容、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男女老少都適合飲用。
南街不長,一直走下去就是迄今依然存在的秦鎮南城門。現今老城牆已所剩無幾。只有南城門還孤零零的聳立在街巷中央,它有點殘破,有點低矮,古老的身影如同一位年邁古稀的老人顫顫巍巍的戰慄在風中。斑駁的牆體透出厚重的歷史,與西安市內保存及其完整的古城牆和城門相比,它是如此孤單。
秦鎮未像西安的其他景點一樣進行了旅遊開發,老建築也未進行修復和改造。很多人希望對這裡進行開發改造,恢復老街風貌。做成一條民俗街。這樣的想法固然是好,也能刺激當地的消費經濟。在秦鎮涼皮走向產業化的今天,不少精明的老闆都把店搬到了橋頭公路旁,只有幾家老店依然在堅守。但正是因爲這條老南街未經開發,才保持住了它原始純樸的風貌。這也是它吸引不少人的重要因素。如果改造成人聲鼎沸的旅遊景點,復建仿古建築而不去發掘其真正的靈魂所在,恐怕關中古鎮所特有的歷史滄桑感將很難再展現出它真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