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圍牆博物館「未來+3」 蔡炳坤:北藝、北流、松煙串流東西門戶
根據臺北市政府的「無圍牆博物館」計劃,捷運紅線貫穿五大區塊,包括北投溫泉、大稻埕、城北廊帶、萬華艋舺、城南臺大,希望將共同的元素串聯起來,未來還會新增「士林北藝」、「南港北流」、「信義松煙」,整個計劃加起來共八個區塊。
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錶示,「無圍牆博物館」計劃希望透過故事,讓這座城市賦有生命力,讓少了圍牆的這座城市的故事,在民衆與遊客的身邊流動。
蔡炳坤日前在訪談節目《臺北大小事》中提到,一個城市的發展,必定是有過程的,且夾雜着建築及人物,留下許許多多讓大家覺得很熟悉的故事,再從故事當中去找到各個區域的元素,最後再加上溫度,把它融合成一個區域性的生活共同記憶。
蔡炳坤說,這五大區塊都各自具有所代表的風格特色,「北投溫泉」代表的意象是最有社區活力的溫泉小鎮,其中包含溫泉、鐵道、綠建築,讓人們擁抱大自然的療愈勝地,北投又以溫泉最具特色,結合在地文史與生態資源,體驗溫泉、鐵道等獨有風情,陸續重現北投特有的懷舊時光。
蔡炳坤錶示,在「大稻埕」可以體驗臺北最復古的新味道,重現舊城傳統節氣在地文化,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精神,大稻埕曾經是昔日臺灣走向國際的門戶,萬商雲集,洋行林立,發展出以「茶」、「戲曲」以及「新文化」爲主軸的「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
而「城北廊帶」則是當代青春多元的藝術櫥窗,老街生態、新興文創、市民與藝術文化交織的美學場景,藉由無圍牆博物館概念的進駐、誠品地下街與線形公園的串連,加上赤峰街新興的文創小店、獨立人文書店,將彙集爲一座城市綠洲文創美學區。
「萬華艋舺」訴說着常民文化生猛力,是廟會、陣頭、剝皮寮,臺北草根活力所在,另外還有美食小吃帶來人潮,創造不同的觀光商機。最後「城南臺大」散發城南的空氣,留着啓蒙的光,是最有文藝氣息的區塊,融合移民文化、自然生態及獨立精神之水岸文化,新與舊、都市與自然、主流與次文化在此區融合共榮。
對於五大區塊是否就能概括臺北城市風貌的問題,蔡炳坤也指出,第一階段規劃的「五大區塊」就花了5年,接下來還有第二階段,變成「5+3」的區域串聯。
▼無圍牆博物館5+3區域圖。(圖/翻攝自YouTube/《臺北大小事》)
新增的三大區塊,加入「士林北藝」從圓山一直連結到故宮,其中士林區的表演藝術中心,未來也將成爲士林重要的據點;另外,從東邊拓展加入「南港北流」、「信義松煙」。
蔡炳坤錶示,南港是東西的門戶計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於9月正式開幕,有望成爲全亞洲最好的流行音樂中心;「信義松煙」則是將松煙、大巨蛋、國父紀念館、臺北機場、臺北101串聯在一起,是非常具有商業、人文,可以相互融合的地方。
蔡炳坤強調,外界對一般博物館的認知,其實展覽品就只是展覽品,發展無圍牆博物館後,無圍牆博物館的展覽品可能是人,可能是建築,也可能是文化,甚至是當地人他們的故事,無圍牆博物館跟人的生活型態是湊合在一起的,他們要讓每一個小細節,都讓這個城市充滿生命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資料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資料照/記者楊亞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