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機構莫要搶跑“貨幣寬鬆”

機構"搶跑"貨幣寬鬆,看似把握先機,實則可能破壞市場平衡,增加風險。

近日,關於部分機構是否"搶跑"貨幣寬鬆政策的討論日益熱烈,這不僅關乎央行的獨立性、債市的穩定性,還直接影響到匯市的波動。

債券市場作爲貨幣政策的直接反映區,對政策變動極爲敏感。一旦市場預期央行將實施寬鬆政策,債券收益率往往會先行下跌,反映出投資者對未來利率下行的預期。

以近期爲例,自中央明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方向以來,市場對於降準降息的預期持續增強,導致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呈現下行趨勢,特別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顯著下降至1.6%的水平。

國債,作爲一種國家信用的體現,通常被視爲無風險或低風險投資品種,因而備受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青睞。

然而,隨着大量資金的涌入以及槓桿效應的放大,原本穩健的債券市場開始在二級市場呈現波動性,甚至存在形成泡沫的風險。部分機構盲目追高,忽視了穩健配置的初衷,進一步加劇了債市的風險。

若寬鬆政策未能如期兌現或效果不如預期,債券市場的回調將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影響市場穩定。

機構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如2022年底,長期國債收益率的急劇上行導致二級市場價格大幅下跌,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因持有國債而跌破淨值,引發了投資者的集中贖回,進一步加速了價格下跌,給投資者帶來了顯著損失。

再者,匯率市場同樣深受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機構"搶跑"貨幣寬鬆,可能會提前觸發匯率貶值預期,加劇資本外流壓力,對國際收支平衡構成挑戰。

面對機構"搶跑"貨幣寬鬆的現象,各方應保持冷靜與理性。當前所提及的"適度寬鬆",更多是對前期貨幣政策立場的確認,而非增量政策的規模擴大,更不意味着政策利率的降幅將必然大於前一年。

從央行近期的行動來看,其對違規交易的查處、流動性投放操作的調整以及公開市場國債買入的暫停等措施,均旨在維護債券市場的穩定。一方面,這些舉措提醒市場警惕債市利率對貨幣寬鬆過度定價可能引發的回調風險;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央行希望市場能夠穩健、長遠發展的期望。

央行應繼續加強與市場溝通,提高政策透明度,確保政策信號的有效傳達,同時靈活調整政策工具,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靈活性。

債券市場參與者應基於基本面分析,理性判斷政策走向,避免盲目投機。

而外匯管理部門則需密切監控國際資本流動,適時採取措施維護匯率穩定,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國債收益率水平不僅關係到國家財政籌資成本,還關係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看看2024年的GDP數據,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相信,經濟預期的好轉最終一定會反映到國債收益率水平中。

北京商報評論員 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