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北高雄地標「燃燒塔」 253公頃「六燃」工業遺址實勘 

▲數十公尺高的廢氣燃燒塔,主要用於燃燒製程中多餘的有機廢氣與易燃氣體,是石化產業特有的安全設施之一,換句話說,只有石化產業纔會使用廢氣燃燒塔。(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記者宋德威高雄報導

中油高雄煉油廠承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建設基礎,戰後再更新設備發展擴展,高雄煉油廠區可說是中油公司起家厝,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對臺灣的經濟有卓越的貢獻,讓不產油的臺灣能夠成爲世界級的石化王國。20幾年前,中油高雄煉油廠在增建五輕時,向地方承諾將於25年後關廠

中油公司104年底兌現承諾,全面關閉高雄廠,並開始拆除廠區內的煉製設備,準備進行後續的土地污染整治及產業轉型。中油高雄廠區面積多達253公頃,目前規劃轉型做爲國家級「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打造臺灣材料領域專業與科學產業聚落,促進地方繁榮與產業轉型發展。

▲▼廠區防空洞實體遺址。(圖/記者宋德威攝)

關廠後中油爲進行土污整治,以全廠拆除爲目標,未多加思考高雄廠的歷史及多元的價值,市府今日就高雄廠區2座燃燒塔指定爲暫定古蹟,文化局表示,燃燒塔爲中油高雄廠具指標性工業意象,期待中油公司可以釋出更大的善意,主動保存更多的產業設施,也爲高雄煉油廠輝煌的歷史留下見證。

▲▼中油高雄煉油廠內有相當豐富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建物實體遺址。(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縣市合併前,高雄煉油廠位於原高雄市的北端,沿省道臺一線從北向南的旅客,只要爬上楠梓高架橋高聳的廢氣燃燒體立即映入眼簾;對於大部分高雄市民而言,看到廢氣燃燒塔,就等於高雄到了;這也說明廢氣燃燒塔,已經成爲市民日常生活,共同記憶的一環了。

據瞭解,一般在煉油廠或石化廠中,製程中的壓力容器或設備的壓力過高時,其多餘的壓力必須泄放,以保護容器及設備,此大量泄放的氣體,可能含濃度相當高的有機氣體,通常易燃且具毒性,必須將此種氣體予以燒棄後才能排放,爲避免廢氣燃燒不完全或是再產生公安意外,一般廢氣燃燒皆採用高空燃燒方式,這也形成高聳燃燒塔的特殊景觀。

有機廢氣以連續的方式注入煙道,並在煙道口燃燒形成火焰。廢氣燃燒塔屬煉油廠或石化廠工廠等煉製製程必要之工業安全設施之一。

市府呼籲中油在轉型的過程,應同時重視環境改善與文化資產保存,具有共同記憶的設施應予以保存,延續城市發展的脈絡,串連地方居民情感與歷史的縫合。

歷史文獻記載,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大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於是日本佔領臺灣,開始其殖民統治。在1896年9月15日,當時打狗港被日軍攻佔。日本佔領臺灣後,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政策,積極經營臺灣,開發米、糖等各項資源,充裕日本國內需要,另外也着重鐵、公路及基隆、打狗兩港口的修築。當北部的基隆築港完成之後,日本人開始打狗港築港,打狗因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封存70餘年的中油高雄煉油內旁半屏山地下水庫首次被證實存在,於2017年12月震撼曝光,長約100公尺的地下水庫工程極爲浩大,是一隻有單一入口的長筒狀隧道水庫,完全在石灰岩地質內挖掘,混凝土壁體厚度約80公分,設計極爲巧妙,沒有通風豎井,入口爲一高寬約2.5x3公尺,長10公尺的隧道,此部份空間日本文獻曾記載,當時在二戰期間美軍轟炸廠區時,人員疏散到這裡,作爲辦公室使用。

據瞭解,隧道盡頭有一處直徑約2公尺的豎井,往上呈80度,有階梯往上,長約8公尺,到達高點有一處小平臺,是水庫的頂端,站在頂端平臺往下看,水庫深達8公尺,邊緣有長鐵梯約20幾階垂直達庫底。長鐵梯旁可見600mm口徑的送水管,高度7.5公尺的溢流管,以及底部的排水口。壁體有許多的柏油滲出,研判中間有防水柏油層。預估滿水位可儲藏6,000噸用水。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表示,以70年前的工程技術軍事戰略角度而言,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不只是臺灣一個重要的水庫遺址,更是絕無僅有的大型軍事遺址,是極爲珍貴的文化遺產,期盼在完善規畫後開放,相信一來,也能帶動高雄周邊觀光文史教育,意義非凡。

▲▼封存70餘年的水庫遺址是日軍在臺所存留最大的「戰備水庫」。(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