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摔倒...扶?不扶? 家長3種態度決定他的性格

兒童示意圖。(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對學齡前的寶寶來說,被東西絆倒、踩玩具滑倒等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而大陸健康科普平臺丁香醫生》的一文章提醒,家長如果過於緊張,立刻將小孩扶起來,或者自責、責怪其他物品,又或是堅決不扶,這3種態度都會影響孩子性格

這篇文章作者幼兒園園長美國德堡大學兒童發展全獎研究生常潤,她指出,摔跤是學齡前孩子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重要部分,這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學會評估環境中的風險,量力而爲,也讓孩子有機會應對疼痛引發的恐懼等情緒,發展復原力。

常潤認爲,下面這幾種家長的態度,可能會剝奪了孩子發展上述能力的機會:

1.過度緊張,立刻扶起「寶寶你沒事吧!」「唉呀,怎麼這麼不小心!」常潤說,其實很多時候寶寶不是疼哭的,是被父母的緊張情緒嚇哭的,因爲寶寶生活經驗不足,摔倒後不能判斷情況的嚴重程度,通常有1、2秒鐘空白時間在等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立刻驚呼、扶起,寶寶就會認爲,「媽媽都嚇成這樣了,看來我真的摔得很嚴重!好可怕!」於是開啓了大哭模式

常潤表示,緊張的情緒或責備語氣會讓寶寶過度謹慎,不敢做有受傷風險的運動,阻礙身體平衡和躲閃能力的發展,削弱遇事時的自我保護能力。

▼兒童示意圖。(圖/CFP)

2.自責或者責怪其他物品「來我們打地板,都怪它!」常潤說,這樣的話寶寶聽多了會覺得別人應該爲他的摔倒負責,而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養成,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大發脾氣,責怪他人或物品,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評估風險。

3.堅決不扶「你是男生啊,堅強點,自己起來。」很多家長這樣做是爲了讓孩子更獨立、更勇敢,但常潤提醒,如果孩子請求幫助了,家長依然堅決不扶,也不允許別人扶,那麼孩子會覺得和父母的情感聯結斷開了,覺得自己怎麼樣爸媽都不會幫忙。

常潤指出,孩子進入非常不安全的狀態,就會想辦法「重新建立聯結」,變得黏人,但如果長期沒有效果,孩子就會放棄,形成過度好強、冷漠的性格,拒絕別人幫助,也不主動幫助別人。

▼兒童示意圖。(圖/CFP)

這樣看下來,扶也不對,不扶也不對。那麼孩子摔倒後,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常潤建議,可以把擔心藏起來,輕快問一句「還好嗎」,這是要表現兩個態度,就是摔倒很正常而爸媽並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以及摔倒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爸媽都在這裡。

不過,如果孩子還是哭了,那可能是真的太疼了,常潤認爲,家長還是要保持冷靜,讓孩子感受到大人有能力控制局面,那麼孩子就會平靜下來,家長要檢查傷口也比較容易。

另外,有的孩子會發脾氣,常潤建議父母要理解他們是在表達情緒,應該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寶寶嚇了一跳,媽媽知道你嚇了一跳,沒關係,媽媽在呢!」等孩子情緒恢復,家長可以把他摔倒的過程變成故事,模仿他的聲音、用幽默的方式演出來,讓孩子笑一笑將情緒完全排解,然後家長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礙,孩子就知道下次怎麼做纔不會摔倒了。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