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細、走路慢?醫3招教你測「肌肉本」:肌少症失能風險高
▲民衆可以在家自己「量小腿圍、走路速度」來確定自己的肌肉量。(圖/記者趙於婷攝,下同)
存骨本也要存「肌肉本」!根據調查發現,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達10%,相當於近30萬人有此問題。醫師指出,人體在50歲之後,肌肉會逐漸流失,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就容易有肌少症,跌倒骨折、失能臥牀的機率都比一般人大。建議民衆可以在家自己「量小腿圍、走路速度」來確定自己的肌肉量。
臺大竹東分院詹鼎正院長指出,人的肌肉量會在20、30歲達到高峰,50歲後會慢慢往下掉,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首先會因爲肌肉不足,造成四肢無力,且肌肉和基礎代謝率也息息相關,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率也會降低,和代謝疾病(如糖尿病)會相互影響。
另外,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調查也發現,有高達8成民衆沒聽過肌少症,多數熟齡銀髮族大多以走路、健走等運動爲主、飲食多采「粗茶淡飯」,對增肌較無幫助。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以上方式不僅無法有效增加肌肉量,飲食上的疏忽,反而更會讓自己在老年時陷入肌少症危機。
詹鼎正也提到,門診中發現有肌少症的人普遍都看起來瘦瘦小小、走路慢、四肢無力,但正常來說,在65歲以後不能太瘦,尤其是年長者普遍都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沒有特別飲食限制之下,年長者還是要維持蛋白質攝取,以60公斤的男性來說,一天要攝取到三個拳頭的蛋白質,女性則是兩個半拳頭,更要維持運動習慣。
而在居家也可以自行做肌少症檢測,包括「量小腿圍、走路速度」,拿皮尺繞量小腿圍,50歲以上男性少於34公分、女性少於33公分,行走速度每秒少於1.0公尺,就代表肌肉質量可能不足。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也提醒,飲食是增肌的原料,包括豆魚蛋肉類都是蛋白質代表食物,運動上也建議選擇「阻抗型運動」,在身體狀況允許下,可做握力、彈力帶等訓練,幫助強化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