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口水!閩南美味茶點大薈萃

本站旅遊綜合發佈,轉載請註明出處

1.肉鬆

早已風靡全國的肉鬆餅,當然也是小編的最愛!鬆脆的一層外皮,加上裡面酥鬆的肉鬆,甜鹹適中,酥香可口。此時再啜一口清茶,順便去去油,人生真是美好啊!

2.綠豆

泉州綠豆餅有200多年曆史,名揚海外。其特點是餅面色澤淺黃,外面10~12層餅皮薄如紙帛,鬆酥脆嫩,入口即融;內裡豆餡清甜滋潤,甜而不膩,柔軟爽口食後齒頰留香,舌面有冰涼之感,有“冰餅”之稱。這絕對不是路邊上什麼普普通通的綠豆餅可以比擬的喲!

3.龜粿

其實,小編有點猶豫,龜粿算不算茶點。以前貌似都是拜拜或者節日的時候纔會見到大人們做龜粿呢,但是現在好像成了普通的茶糕點。龜粿有紅龜粿、紅桃粿、草仔粿、麻糬、冰麻糬、炸麻糬……形狀扁平,約有巴掌大小,以植物葉爲墊。一般吃起來口感同如麻糬、甜、軟、Q。裡面的陷,幾乎什麼都有,豆沙、糯米、芝麻、花生仁、蘿蔔、菜……

4. 炸菜粿(炸菜頭粿)蘿蔔糕

炸菜粿是閩南一帶盛行的傳統佐餐小吃,因主要原料是白蘿蔔(俗稱“菜頭”)和米漿,也稱“炸菜頭粿”。現今街頭巷尾和農貿市場有售。將白蘿蔔搗成蘿蔔泥,拌上少量糯米粉,蒸熟後切成四方形或三角形小塊,放入沸油鍋中煎炸至橙黃色起鍋即可。油炸過後的菜粿外酥內嫩,表皮呈金黃微焦,質地柔軟鮮美、軟滑甘香,具稻米的爽口和蘿蔔的清甜。

5. 鬆糕:

白松糕,材料主要是春米,磨碎髮酵,一般冬季經常做,一次就是特大一組,有人家用紅糖做的味道更好!!!一般在煮之前,就先用小刀劃好(有田字或者菱形)。

6.榜舍

泉州的“龜”以永春“榜舍龜”最爲著名。“榜舍龜”是永春縣傳統小吃,有200多年曆史。其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製而成,龜皮細膩鮮嫩,龜餡甜美、酥鬆清香,入口甘甜中略帶冰涼,風味獨特。這個很耐餓!去別人家不要吃太多,不然吃不下別的東西。

7.寸棗

主要成分是糯米、白糖、幹澱粉、菜油……小時候吃過不少。

8.蒜茸枝

蒜茸枝,即泉州特製的炸麻花,因表面沾上一層薄薄的蒜茸(蒜泥)白糖,故名外觀金黃色粗辮子狀,口感酥脆綿甜,蒜香盈口

9.油酥

油酥炸又稱油酥餅,是泉州市區、惠安、泉港南安等地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小吃,逢年過節幾乎家家戶戶必做。油酥炸個頭不大,外觀形似月牙,炸熟後外皮金黃色,似一個個亮堂堂的金元寶;由拌有白糖、蒜泥、蔥頭的花生粉末爲裡餡。口感香甜,且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但多吃易“上火”,適量爲宜。天氣好的時候,油酥炸可存放大半個月,但以現吃最好。

10.蓼(栳)

蓼,泉音“栳”,有麻蓼(麻栳)、花生蓼(花生栳)、蓼花(栳花)3種,具有香、脆、酥、輕四大特點,是泉州傳統糖品,婚嫁喜事必備,走親訪友饋贈常用。有些甜,比較容易粘牙

11. 春捲

春捲,又稱春餅、“潤餅菜”,其製作費工費時費料,但它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是泉州除夕、元宵、清明、冬至四大節的應節食品,寓“包金包銀”之意,長期盛行不衰。裡面各種菜……

12. 桔紅糕

桔紅糕是泉州各地在傳統節日和婚慶時的必備甜品和配茶佳品,由糯米與白糖爲主料製作而成。其半透明狀米白色,晶瑩剔透,嫩甜鮮爽,富有彈性清津適口。最著者有永春吉紅糕、晉江安海桔紅糕、安溪官橋赤嶺桔紅糕等。

桔紅糕是永春的名產之一,諧音“吉紅糕”,寓意吉祥、美滿。其彈性極佳,且有金桔味,當地諺雲:“眼看手摸韌又嫩,斧劈也不會深五寸。”

13.信杯餅(腰子餅)

信杯餅因形如“信杯”(廟堂中用於“卜杯”),因名;又形如腰子,稱腰子餅。其色澤金黃,酥香鬆甜,不易變質,過去家中也會製作,是傳統的家常小點,也是敬神供品和外出時必備的乾糧。比較甜!

14.花生糖

15.貢糖

是泉州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慶必備的待客甜點。因其曾用作朝聖貢品,故名“貢糖”;又因其在製作過程中需仰賴人力千捶百打,以求糖質綿密細緻, 閩南語 稱“花生酥”。感覺有點小貴,不過很好吃!!!

16.滿煎糕

形狀披薩的糕點,滿煎糕內似蜂窩,皮香,夾層香甜,鬆軟滑潤,富有彈性,是泉州市民經常食用的早點之一。配花生湯,超讚的!!!

17. 炸棗

炸棗圓形或橢圓形,色澤金黃,外脆裡軟,餡香甜,是泉俗過年過節常做的食品;有市售。主要材料是糯米和番薯。

18. 碗糕

碗糕是年糕之一,有白、紅兩種,紅色的是用紅糖制的,白色的是用白糖制的;入口鬆軟清甜。“糕”音“高”,意年年高,過去每過春節,泉州習俗家家戶戶 都要蒸碗糕供奉竈君、先祖、天公,不可或缺;而今作爲普通甜點,常年有市售。

19.英都麻餈

南安英都麻餈軟糯滑韌,略透明,香甜微冰,是傳統美食,寓意吉祥富貴,當地紅白喜事和茶點都少不了它。

20.“舍裡別”

“舍裡別”爲元朝時期阿拉伯語(波斯語)sherber的音譯,又譯作“舍兒別”、“舍利別”、“舍裡八”、“砂哩別”。“舍裡別”是一種用新鮮水果榨汁煎制而成的濃縮果子汁。早在宋、元時期,泉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包括阿拉伯、波斯等國的商人因貿易需要僑居泉州,“舍裡別”也由此帶人泉州。至遲在元·大德(1297—1307年)以前,“舍裡別”已成貢品,泉州路還設有煎糖官負責“舍裡別”、糖果、蜜餞等貢品的製造、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