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怎麼辦?英國華人家長講述孩子被霸凌經歷

標題英國華人家長講述孩子霸凌經歷 反霸凌需齊心合力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英國華聞週刊微信公衆號“華聞派”消息,英國校園中也存在校園霸凌的現象,兩位在英華人家長講述了自己的孩子曾遭遇到的霸凌,反霸凌和暴力機構呼籲大家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霸凌。

校園霸凌不侷限於暴力,還包括孤立、言語羞辱、網絡誹謗、惡意泄露隱私等行爲。校園霸凌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霸凌現象也很嚴重。

英國學校存在霸凌現象

根據英國《獨立報》的報道顯示,英格蘭是中學生遭受霸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這項針對約26萬名英格蘭教師的調查顯示,自2013年以來,許多國家與地區學校欺凌的頻率有所下降——但在英格蘭,霸凌現象卻在近五年翻了近一倍。英格蘭29%的中學校長表示,至少每週都會發生一次學生霸凌事件,這在接受調查的48個國家中排名第四。

在英國,網絡霸凌尤爲嚴重。英國教育部專家建議,英國教育系統應該找到一種方法來應對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對年輕人的影響。他們甚至建議可以學習法國,禁止攜帶手機上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削弱網絡霸凌的影響。

一位女孩Nadia在上學的路上收集垃圾,其環保舉動不僅贏得了國際大獎,還成了“網紅”,被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可她卻遭到了同學的嫉恨與排擠。不僅遭到同學的粗暴對待,還被人用刀子威脅,驚動了警方。最後,Nadia不得不轉學,以逃離這些霸凌者。

在校園霸凌方面,許多機構如反霸凌聯盟(Anti-Bullying Alliance,簡稱ABA)、霸凌英國(Bullying UK)、兒童專線(Childline)、戴安娜獎(The Diana Award)等等都致力於爲解決英國校園霸凌問題提供幫助。

如霸凌英國(Bullying UK)會定期宣講霸凌知識,併爲學校、學生、家長三方該如何應對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他們還會定期組織活動,讓更多人意識到“霸凌別人並不酷”這件事。

華人孩子在英國遭受霸凌,該如何應對?

雖然有的時候無法界定是不是霸凌,但至少可以確定這件事有沒有冒犯到孩子。

生活在英國的吳某提到自己的一次經歷時說道:“有一次鄰居的孩子和我孩子見面打招呼,直接稱我的孩子爲‘Banana’,當時我兒子反應很激烈,說了好幾遍‘You are banana’。”吳女士當下懵了,不確定鄰居孩子是否正在言語霸凌。但因爲有事要出門,便沒有深究。

當地華文媒體表示,“Banana”這個詞的含義確實模棱兩可:一方面是“香蕉人”,指長着黃種人的臉,但卻完全按西方的價值體系生活的人,是專門針對亞裔貶義詞;“Banana”也有“crazy”(玩得夠瘋)的意思,則爲中性詞

有朋友建議吳某,不管對方出發點是什麼,自家的小朋友明顯覺得被冒犯了,對方也沒有就此作出解釋,或者解除誤會,那麼就需要告誡鄰居的孩子,以後不可以這麼說。

畢竟,家長是保護孩子不受到霸凌的重要防線

另一個在英生活的受訪者曹某則提起自己女兒在英國讀高中的經歷。他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難過:“女兒在英國念初中,對環境還不是很適應。她所讀的學校,沒有幾個亞洲人,所以許多人視她爲異類,常常捉弄她,嘲笑她。”

曹某說,女兒天天哭,說不想在這裡唸書了,他還帶女兒去看過心理醫生

他表示,“不過女兒還是不想在英國讀了。我心軟,只好把她送回中國,繼續接受初高中教育。”

曹某甚至還建議家長在給孩子擇校時要謹慎,儘量選擇包容性強、文化多元的學習環境。

其實,校園霸凌產生根源是施霸者無法尊重他人,家庭背景種族背景、個人特色或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都可能是引發霸凌的原因。

如何反校園霸凌?芬蘭的教育措施值得借鑑。KiVa是芬蘭政府資助的一個防校園欺凌及暴力項目。它針對不同年齡層,分別根據6-9歲、10-12歲、13-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研發了三套遊戲

在遊戲中,每個孩子都需要分別扮演受害者、霸凌者以及旁觀者,並試圖用會談的形式來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充分探討爲什麼會發生霸凌,發生霸凌之後該如何應對,由此來預防霸凌現象的產生。數據顯示,防校園欺凌及暴力項目KiVa廣泛實施後,芬蘭的霸凌受害者減少了52%。

現在KiVa也有了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語言的版本,正在多個國家積極推廣。

KiVa提倡在每一個霸凌現象中,都不要當一個旁觀者。拒絕霸凌與被霸凌,需要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長和每一個教育機構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