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給和平「推一個」 讓臺灣長治久安

閒逛書店時,一本關於兵推的暢銷書擺在架上。諸如此類的書籍大同小異,結局幾乎都預示中日美臺四方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不管內容如何、結局是否出人意料,光是「兵推」兩字,再加上聳動的書皮封面,就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那是對於戰爭的好奇、刺激和焦慮,卻令人不得不省思:何以沒有人對和平抱有悸動?

在兩岸議題上,和平兩字近年來成了某種禁忌;人人都想維持現狀,但沒有人想大力倡議和平,深恐被視爲親中分子,更怕被貼上賣臺的標籤。

這樣對和平的猜忌與污名,似乎也具有歷史脈絡:例如,主張議和的秦檜,讓和平與「背骨」、「漢奸」掛勾;又如,英、法兩國在二戰前實施的綏靖政策,助長希特勒納粹政權在歐洲大陸的崛起,和平又與懦弱、袖手旁觀相連結。

近幾年的臺灣,「抗中保臺」總是比「和中保臺」喊得響亮、也更加慷慨激昂。然而,臺灣也正爲此付出代價。兩岸具體策略只剩下嚇阻(deterence),迫使兩岸進入軍備加碼的單行道,讓兩岸一戰的可能性逐步升高;臺灣社會對於兩岸和平的討論空間也正在快速萎縮,並且慢慢遺忘。

艾瑪・思蓋(Emma Sky)被問及臺灣的情況時認爲,或許在臺灣,和平已與綏靖主義畫上等號,急需新的代稱,甚至要「換句話說」。曾幾何時,以民主自由自詡的臺灣,談和平形同討論投降,與屈服同義,說得不夠漂亮,還可能人人喊打,遭到全社會撻伐?

此時此刻,和平主義者在臺或許已不受到歡迎,但和平的概念更需要一個新的開始、重新出發,艾瑪推動的「和平推」正是一個契機;因爲,無論和平再怎麼不吸引人,都是臺灣的長治久安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