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家長的大格局:“通識教育”讓人高瞻遠矚,還能擺脫焦慮

孩子承載着一個家庭的的希望。在生活中,我們見到有太多的媽媽都想做成一名“完美者”,“孩子必須優秀”的理念處處滲透,以至於她們很容易產生焦慮的心情。

就像熱播的幾部家庭劇,無論是《陪你一起長大》還是《小捨得》,都少不了圍着孩子團團轉的情節。這也不禁讓很多觀衆感嘆,這輩子前半生沒受到家長的什麼照顧,後半生卻在爲自己的孩子拼命。

鄰居麗麗在剛生娃後就出現了一系列焦慮症,開始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能不能平安地長大;後來開始擔心學業問題,補習哪方面的功課,參加哪種興趣班;再到後面的升學問題,能否考出好成績,能否進入好的學校。這麼多年麗麗一直爲孩子操心操勞,以至於後來她的這些負面情緒也影響了整個家庭,與家人的不和睦,孩子的不理解不斷升級。

她的教育格言一直是“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所以一直也高嚴格高標準要求自己,相信這也是很多媽媽的教育方式。

但最近,再見到麗麗時,談起雞娃,她已經能夠微笑淡然地去談論了,我們也很詫異在她身上發生的改變,通過麗麗的話,我們總結出的核心就是四個字“通識教育”。

何爲“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這個概念最早在古希臘的“博雅教育”中有所體現,在郝景華的《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也對此概念有過詳細闡述,書中所作出的解釋是“通識教育,是要培養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

它教人廣博,將人類文明視角貫穿各個學科,讓孩子縱覽古今中外,胸懷天下;它強調多學科綜合,認爲科學理性、人文情感、藝術想象力都是一個完整的人應具備的素質;它還強調經典教育,認爲大師經典最能代表人類智慧的精華,能讓人獲得情感和智力雙重培養。”

鄰居媽媽也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有了轉變教育孩子方式上的轉變。美國的第威夫人就曾說過,“時時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大家喜歡他們,是因爲他們的品德,與他們的成績單沒有任何關係”,而通識教育其實也是在強調這一點,教育並不應該只停留與表面,更應該去在一個孩子的德行、博學、情感等素質方面多方面去體現。

“通識教育”的幾個原則

原則一:價值賦能

所謂價值賦能也就是作爲家長我們可以在教育中起到引領的作用,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熱愛。讓孩子看到真正有力量的東西,獲得想要去擁有價值的動力,與此變得更加有力量。

其實這一點被很多家長都忽視掉了,我們可能只看到了孩子的作業完成得好不好,最後的排名夠不夠優秀,獲得的獎項有沒有很多,但這都是最外層的勳章,也是很多孩子在家長的逼迫下所擁有的外皮。但動力,確是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的永動機,是支撐他們長久的不竭源泉。

原則二:框架搭建

這一點也是要家長去幫助孩子去認識他們的思想,從而搭建自己的框架體系,擁有更大的格局。也就是說,我們讓腦袋一片麻亂的孩子能夠理清思維,獲得清晰的脈絡。

在框架的構架上,頂層的認知框架可以分爲三大類:頂層的大局觀,跨領域的能力以及思考本質的原因。落實到孩子身上,其實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改變重構。

原則三:學科整合

現在的高中教育大家都知道,是分爲文理兩個方向的,但如果按照通識教育,對於孩子的培養絕不能只是單線發展,更要文理兼顧。

單看文科理科,一個是包含着歷史文化、政治素養、閱讀理解等方面的知識,一個是理性思維、抽象思維、計算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但二者的融合,卻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所謂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不是文理割裂所能獲得的。

原則四:培養閱讀

伴隨着網絡飛躍,紙質閱讀已經不再佔據上風,但對於教育而言,這是永遠也逃不過的一關。

培養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不單單是瞭解知識這麼簡單,這更是關於一個人思維、精神意志的培養,他能夠在書中找到力量,拓寬眼界,並賦予自己強大的成長力量。

凌晨媽媽來叨叨:

建議家長不要在焦慮、恐懼的情緒下去撫養孩子。他們的到來並不是我們生活中的累贅,也不是我們所寄託的二次人生。世上也並無十全十美的父母,只要教育的方向足夠明晰,教育觀樹立的正確,他們總能健康的成長起來,奔赴自己的道路。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