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科研“無人區”(新春走基層·探訪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葛孟超

高通量菌種篩選自動化平臺上,機械臂在孔板上進行微生物接種;研究人員調試好搖牀,幾十個發酵瓶裡的液體來回震盪……走進北京化工大學國家能源生物煉製研發中心的實驗室,一派忙碌景象。

“從實驗室裡30毫升的發酵瓶,到3升的發酵罐,再到中試平臺上1噸的大罐,實驗使用的容器越大,意味着研究離工業化應用越來越近。”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曹輝說,團隊近期在生物法己二酸製備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有望在“大罐”裡繼續驗證。

己二酸是一種基礎化學原料,具有廣泛的工業用途,比如製造常見的尼龍材料。生物法制備己二酸的最大優勢,是原材料可再生且生產過程清潔高效,有助於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兩年多前選擇這個課題時,團隊成員都覺得“難”“不好做”。

爲啥難?“生物法制備己二酸,國外已研究多年,一直未能取得實質進展,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團隊成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李萌蕾說。但團隊不想搞同質化研究,想要向科技前沿“無人區”探索。

自主研發技術,搭建自動化平臺,在服務器上虛擬數字化微生物……團隊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模擬生物反應過程。“這極大提高了實驗效率,減少了研究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曹輝說。近年來,研發中心瞄準國家重大發展需求和產業技術前沿,取得多項研究成果,成功將生物法制備燃料乙醇、丁二酸等技術進行工業化應用,後續將與企業合作進行更大規模的中試。

“其實,學校已經放寒假了,但因爲今年有機會上‘大罐’,大家都憋着勁兒!”李萌蕾也和團隊其他成員一樣,在實驗室裡緊盯着。

“我們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也關注‘從1到無窮’的成果轉化,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支撐。”曹輝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