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輸有贏沒投資 賭場化的金融危機

《成功的反思》作者/邁可.桑德爾出版社先覺

QR Code

工商書房 熱門文章

English英文線上

編按: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在新書中指出,人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保持謙卑且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積極討論讓社會更公平正義的具體作爲。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讓大衆一下注意到了金融業。當時引發的爭論主要在於納稅人出錢紓困的條件,以及如何改革華爾街以減少危機再度發生的可能。

然而,大衆幾乎沒察覺到,過去幾十年來金融業是如何重塑經濟,並悄悄改寫了才德與成功的定義,對工作尊嚴造成深遠的影響。在反全球化的民粹反撲中,貿易與移民問題比金融業更顯眼,因爲前兩者對勞動階級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的影響是切膚之痛。然而,經濟金融化對工作尊嚴可能更有破壞力,也更打擊人,因爲它提供了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在現代經濟體制下,市場報償和對共善的真正貢獻度之間的落差有多大。

金融業這幾十年來成長驚人,如今在先進國家都佔有極大的分量美國金融業佔國內生產毛額比率自1950年代以來成長將近三倍,到了2018年已經佔所有企業獲利的30%以上,員工薪水比其他產業技能相當的職員多出七成。

要是金融活動真的很有生產力,讓經濟體制更能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那還沒問題,但事實卻非如此。金融業就算表現再好,本身也沒有生產力。金融的功能在於調集資本到有益社會之處,例如新的公司工廠、道路、機場、學校、醫院與住宅以利經濟活動。然近幾十年來,金融業佔美國經濟比重直線上升,卻愈來愈少投資實體經濟活動,反而更加專注於複雜的金融工程,讓參與其中的人賺進了大把鈔票,卻不曾讓整體經濟更具生產力。

英國金管局長艾岱爾.透納(Adair Turner)就直言,「過去2、30年來,先進富裕國家的金融體系規模與複雜度不斷增長,卻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經濟成長與經濟穩定度因而提升。原因可能出在金融行爲其實是對實體經濟尋租(不正當獲益),而非創造經濟價值。」1990年代,柯林頓政府和英國政府決定鬆綁金融業。透納的這番慎重說法無異於徹底推翻了當時的普遍見解。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華爾街近幾十年來發明的各種複雜的衍生金融商品和工具其實對經濟是弊大於利

舉個具體的例子。作家麥可路易士在《快閃大對決》提到一個故事,某家公司牽了一條光纖電纜,連接芝加哥期貨交易紐約股票市場。這條電纜讓多種投資標的和豬五花肉的期貨交易加快了幾毫秒,而這小小一點優勢就讓高頻交易員多賺了幾億美元。然而,我們很難主張交易速度從眨眼之間加快一點對經濟有什麼實質貢獻。

經濟價值大有問題的金融發明不只有高頻交易而已。信用違約交換讓投機者無須投資任何生產活動就能押注期貨價格,實在很難說它跟賭場有什麼區別,一樣都是有人贏有人輸,有錢轉手,但沒有任何投資。當公司將獲利拿來回購股票,而非投資研發或添購新設備,這時股東收益增加了,公司的生產力卻沒有。

1984年,當經濟金融化開始風行耶魯大學重量級經濟學家詹姆斯託賓(James Tobin)出於先見之明,警告「我們的金融市場正在賭場化」。他擔心「我們正將愈來愈多資源,包括青春歲月,投入到遠離生產商品與服務的金融活動中,這些活動給予個人的報償遠遠高過其社會生產力」。

更多摘文詳見:bit.ly/3t0b1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