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 從強化這個器官開始就對了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素的主要器官,也可說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關鍵器官。(示意圖/shutterstock)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素的主要器官,也可說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關鍵器官。至於小腸的弱化,往往是一大早吃的太少和飲食內容不正確而導致。
清晨時分,正值生理活動啓動之刻,而小腸空等整夜,就是在等候一頓豐富早餐,讓它能大顯身手,以提供身體整日所需要的能量。偏偏很多時候,都是「空」歡喜一場。
事實上,經常性空腹與過少的一次性食量,會讓小腸內主控吸收的絨毛變短。這會讓經由胃酸溶解和碾磨後的食糜,因小腸的絨毛過短而無法有效吸收,導致有過多未被吸收的食糜進入大腸。消化原本就不是大腸的主要功能,但因爲接收了殘留的食糜,不但要額外負擔消化作用,也無法充分吸收。最終,變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可能讓大腸內寄生壞菌反侵入小腸,造成發炎。久而久之,小腸就會呈現老化的症狀。原本小腸就肩負消化作用,能夠分泌衆多的消化酶,針對胃部送過來食糜裡的不同物質,做出不同消化方式後再吸收。
等到高齡後,小腸逐漸老化,還能如年輕時期般分泌有效的消化酶數量,完整消化與吸收嗎?事實上,大部分食物的被吸收作用都是無效率的,且最後會變成糞便而排出體外。高齡者普遍性存在營養不足的現象,潛在原因就是小腸的老化。所以,就算是吃了富含營養的食物,再多也無助益!
比起身體的其他器官,大腸的老化會早一些,但一般人對此的自覺性較低。相較之下,小腸的老化問題比較少一些,可能它所擔負的是消化與吸收重責,又加上組織細胞更生速度快,較常呈現年輕化的狀態。對比來看,大腸的組織細胞中,只有尾段和肛門更新比較快,畢竟這一段是充滿病毒、細菌及廢棄物的地方。
此外,一般認爲食慾不振是胃不適的徵兆。但事實上,主要是小腸衰弱的徵兆。因爲消化不良促使身體產生抗拒作用,爲避免進一步損傷,而發出食慾不振的訊號。
迷走神經系統和胃腸的共同運作,構成人的情緒反應系統。這更容易使大腦將食慾不振的徵兆,誤解讀爲胃的單獨反應。常言道「心情不好吃不下飯」,這個情境就是胃與小腸聯合,對大腦發出「暫停」的訊號。由此觀之,大、小腸的健康、快樂與否,會明顯展現出人的情緒。老年人的憂鬱傾向就跟腸道有關,與大腦或是認知無關。
補充益生菌,可以增強小腸的消化能力、降低發炎的機率,還能夠增進腸內生產有機酸、降低腸道不平衡的酸鹼值,也能夠向共生壞菌搶食養分,以餓死壞菌。
益生菌定著於腸黏膜上皮且形成一道保護層,可產生抗菌物質,減少腸道寄生壞菌增殖與生存的機會。而這個保護層,可以防止腸道黏膜與組織細胞的癌化。
共生益生菌會在大腸壁的黏膜細胞上頭和外黏層中浮游着,保護腸壁不讓息肉增生。如果浮游的共生益生菌數量過多,會幫助原生益生菌共同維護着地盤,以減少寄生壞菌的存活空間。
另外,還會處理沒消化的食糜,譬如從消化不完的碳水化合物中獲得能量。共生益生菌也會讓纖維素發酵,更可幫助人體吸收鐵、鈣等礦物質。這些作用,都有助於增進人體的免疫力。
【作者簡介】
智力健固研究工作坊主持人,臺灣失智症協會會員。畢業於臺北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爲交通大學的高階管理學碩士,並專研認知科學、神經心理學、大腦科學和組織理論的相互關係之領域,曾任龍華科技大學教職。現任各社區及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各樂齡和老人議題之講師。
《告別失智》/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