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青島情緣”

今日,噩耗傳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無雙國士,永垂不朽”。這是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成員、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在朋友圈中寫下的懷念文字。這則信息下,大家紛紛寫下了對袁隆平逝世的哀悼和懷念。

“心情非常悲痛,我們正與袁老親屬聯繫去長沙匯合,幫助處理相關事宜,盡一份心。”5月22日下午,觀象君聯繫到張國棟時,簡單交流後張國棟便繼續與團隊落實相關事項。青島袁隆平海水稻團隊的成員,也表達了對袁隆平的懷念。大家約定在5月24日在青島爲袁老舉行一場追思會,表達哀思。

逝者安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的一生,正是爲之努力奮鬥的一生。在青島,他帶領團隊種植研發海水稻,把鹽鹼地變成良田。

01

海水稻培育,他在青島身體力行

時間回到2016年。那年10月12日,袁隆平領銜的國家級研發平臺“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正式落戶青島國際院士港,青島也由此成爲全球海水稻培育的“大本營”。

同年,在袁隆平的倡議下,第一屆海水稻國際論壇在三亞成功舉行,越南、埃及等國專家紛紛前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與國際水稻所的28家單位簽訂海水雜交稻戰略合作協議。這標誌着青島的耐鹽鹼水稻事業凝聚起世界的力量。

青島農大師生熱情迎接袁隆平院士

“首先青島是海濱城市;第二青島人才濟濟。青島條件比較好,而且青島市領導很重視,青島市也適合水稻的生長,它的氣候是適合水稻生長的。海水的灌溉很容易,所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都具備了!所以放在青島研發!”這是當時被問及爲什麼選擇把青島作爲海水稻研發中心時,袁隆平給出的理由。

海水稻並不是生長在海水裡。通常所說的海水稻,是指能夠在鹽鹼地裡生長,甚至不懼怕海水短期浸泡的“耐鹽鹼水稻”。在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趨減少和淡水資源不足的嚴重壓力下,積極利用大面積鹽漬化、荒漠化土地和豐富的鹹水資源發展鹽土農業,成爲全球備受關注的重大課題。

“三年拿出一個抗海水濃度0.6的,畝產在300公斤以上的(品種)。”這是當時袁隆平對於海水稻未來的規劃,“我們全國的鹽鹼地有十幾億畝,我們如果能發展到一億畝,種上我們這個海水稻,畝產三百公斤,它增產的糧食就是三百億公斤。三百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袁隆平爲青島農大作學術報告

一粒米承載着袁隆平讓荒涼鹽鹼地變綠洲的夢想,他一邊與國際力量建立聯盟,一邊在國內爲耐鹽鹼水稻的試種探索新路。爲了種植海水稻,袁隆平海水稻團隊發明了“四維改良法”,這個整合了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術配套方法,讓土壤和作物“活”起來。

02

海水稻旁過“米壽”

中心成立後,留下了袁隆平奔波的足跡。早在這批海水稻揚花接穗之時,袁隆平便來到這裡指導。在試驗基地,袁隆平換上水鞋,進入農田,觀察海水稻長勢。

2017年8月30日,這裡留下了感人的一幕——當日恰逢袁隆平88歲的農曆生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的稻田旁,一羣年輕的研發人員端出一個寫有“米”字的蛋糕,爲這位一生與米結緣的科學家慶祝“米壽”。

9月28日,種植於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試驗基地項目的首批“海水稻”收穫,基地對海水稻進行小面積收割理論測產,結果爲最高畝產620.95千克,遠超最初300千克畝產的目標。

記者現場連線袁隆平,對於這個結果,他略微愣了一下,臉上帶着難以置信的表情。隨即,他表示“很滿意,很滿意,可以打個‘優秀’,希望再接再厲,接下來要大量制種。”

印有袁隆平院士題字的青島航空“海水稻號”飛機啓航

2018年5月26日,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千克——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

5月28日,在位於城陽上馬的稻作改良示範基地,袁隆平宣佈啓動一個“高燃點”計劃:中華拓荒人計劃,計劃在我國五大主要鹽鹼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拓荒”,建立稻作改良試驗示範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範。整個“中華拓荒人計劃”,將最終實現“改造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的目標。

因爲工作繁忙,袁隆平很難經常到青島,但是海水稻的培育和發展,一直爲他所掛念,團隊成員也都第一時間將青島成果與他連線溝通,便於他及時瞭解和推進工作。

2018年10月10日下午, 承擔海水稻產業化方向的城陽上馬稻作改良示範基地千畝海水稻首次大田試種測產,測產結果出爐——每畝261.39公斤,袁隆平在連線時表示:“對此次測產結果,滿意不滿足!”

千畝灘塗化良田,鹽鹼地裡飄稻香。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海水稻不負衆望,青島“海水稻”好消息不斷——2020年10月16日,城陽上馬稻作改良示範基地對種植面積已由千畝擴大至五千畝海水稻進行測產,結果顯示基地種植的yc-2003耐鹽鹼水稻產量爲每畝542.5公斤,“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畝產達到739.7公斤。現場將這一成績連線告訴了袁隆平,袁隆平得知後高興地說:“那很不錯”。

第二屆智慧農業國際(青島)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以視頻的形式發來致辭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自2017年開始,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牽頭國內18家單位,組建了國內唯一一個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協作組,分爲4個試驗組別34個試驗點同時開展區域進行,通過建立水稻耐鹽鹼評價標準以及育種材料篩選程序,針對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特徵,設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組、沿黃粳稻組、華東沿海秈稻組、華南沿海秈稻組4個組別,在廣東、浙江、海南、江蘇、遼寧等34個區域試驗基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在西北、東北等18個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測試試驗。首批耐鹽鹼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耐鹽鹼區域試驗審定。

倉廩實、天下安。袁隆平在青島宣佈啓動的中華拓荒人計劃,正在全國多地蓬勃發展——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全國8省區推廣示範種植耐鹽鹼的“海水稻”面積達10萬畝,實現了對我國主要鹽鹼地類型的覆蓋。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最高畝產達到了860公斤,增幅均達到了10%以上。

在今年的海水稻國際論壇上,袁隆平海水稻團隊介紹,計劃用8-10年時間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帶動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結合各地特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和鄉村振興,實現海水稻的推廣和全產業鏈發展。

03

他在青島與學生面對面

其實,在海水稻之前,袁隆平已經開啓了與青島的緣分。作爲農業領域的著名學者,他面向學生羣體身體力行推廣雜交水稻,勉勵學生們實踐加實幹。

2012年8月23日,青島農業大學便邀請袁隆平來校作學術報告,並聘請他爲青島農業大學高級顧問。

袁隆平院士受聘青島農業大學高級顧問

當日,報告會現場座無虛席。學術會館第一、二、三報告廳全部開放,除主報告廳外,其他報告廳實行同步視頻播放,並在戶外同步使用大屏幕電視,三個報告廳的兩側、中間走廊及後排空閒處全部站滿學生,僅戶外大屏幕電視前就有千餘名學生站着聆聽袁隆平院士的報告。據估計,現場聆聽這場報告會的師生在3000人以上。爲了見到心中的偶像袁隆平院士,很多同學早上六點就早早在會館門前排隊等候。

講座結束後,袁隆平院士與師生親切互動,回答了師生們的提問。聽到農學與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旱地小麥育種專家林琪教授提出,“希望袁隆平院士能夠向國家建議改善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報考農業院校、服務‘三農’”,袁隆平堅定地說,作爲一名政協委員,他始終關注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他表示,一定會向黨和國家積極反映,“對咱們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進行改善,這是有必要的,應該上升到國家層面來改進這個問題!”他的回答讓現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袁隆平爲青島農大題詞“矢志三農特色立校”

2015年8月31日,袁隆平再次來到青島,參加青島市少先隊“勞動播撒夢想 水稻種在我家”種植實踐二期活動啓動儀式。活動通過組織少先隊員以“在家種水稻”爲起點,經歷一粒種子、一株稻苗、一分田地最終得到一份收穫的過程。去真正體驗播種時的期待、耕種的辛勞,收穫的快樂,更加深刻的理解糧食和土地的彌足珍貴。

袁隆平親自到現場與“小稻農”們探討“水稻經”,鼓勵小學生種水稻,受到了島城“小稻農”們的熱烈歡迎。袁隆平說,希望同學們能從活動中得到樂趣,繼續保持發揚愛勞動、愛創造的精神。

袁隆平曾表示:“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在青島,時下,海水稻正在進行育秧,月底插秧將陸續開始。我們遙祝袁老一路走好,也會延續他在青島播撒下的“海水稻”種子,繼續前行。

作者 | 張晉 編輯 | 疾風 青報觀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