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化創作中彰顯文化自信

文化評析

作者:陳 朋,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江蘇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近年來,一些重民族特性、重本土特色、重文化原創的文藝作品不斷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電影電視、舞臺藝術、文學創作等文化領域,悄然出現可喜的本土化趨勢。無論是頻繁登上熱搜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頗具“中國風”的電影,還是“圈粉”無數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山海情》、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都引發觀看熱潮,更贏得廣泛讚譽

文藝創作是一個文明互鑑、文化融合過程。在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世界各國人民創造了不少值得互相借鑑的優秀文藝作品。汲取世界文明之精華,自古以來就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方式。但是,任何文藝創作都離不開一定的時空環境。一個國家既有的歷史傳統、人文底蘊、社會條件、政治文化等都會對文藝創作產生深層次影響。這就意味着一個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品首先必須是本土的。近年來,國內文藝作品的本土化創作無不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這些藝術創作傳承中國傳統文藝創作的手法、技巧和形式,創造出中國範十足的作品。這些生動實踐說明,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繼承並激活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吸收時代元素的同時挖掘豐富多樣的本土化元素,發出新時代的中國聲音,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進而豐富發展中國文藝創作的鮮明特色,是當代文藝創作面臨的重要任務。

但是,對本土化創作的理解不能侷限於“中國元素”這一表象,還要看到它所浸潤的文化自信。正所謂,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就不可能契合人心、贏得觀衆、佔領市場。這是近年來一些佳作大片反映出的質樸道理。

事實上,一些好作品正是秉持堅定的文化自信,按照“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與時代同步”“反映時代風貌”的準則,將宏大的時代主題與本土特色緊密結合,讓文藝創作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弘揚主旋律、貼近本土、涵養情懷有機統一。《流浪地球》的故事內核並沒有採用西方電影逃離地球的“套路”,而是選擇了帶着家園一起去流浪,反映的是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的保衛家園的樸素情懷和麪對困難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山海情》描述了大西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零開始把飛沙走石的荒石灘變成豐饒宜居的美麗家園,將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羣衆羣像生動地呈現了出來。

從這些鮮活的例子可以看出,創造精品力作與堅守本土特色、堅定文化自信是辯證統一的。而促進它們的有機融合,首先要有“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衆長的文化自信。作爲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精神產品,文藝創作必須紮根於本土,以講好中國故事爲首要使命,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和經典的藝術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匯聚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磅礴力量。

同時,還要善於從歷史傳統中發掘素材。諸多經驗表明,注重從歷史中尋找素材、激發靈感的作品大多收穫了羣衆好評,有的甚至經久不衰。因此,文藝創作要善於深耕歷史,深挖歷史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在此基礎上再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推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繼而使更多更能彰顯文化自信的優秀作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創作不能只收獲票房,更要擔負起彰顯文化自信的職責使命。而文化自信也不是一種抽象的理念和空洞的目標,它需要紮根本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廣受稱讚的精品力作,才能讓更多更好的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進而讓文化自信的鮮明特質得到更好彰顯。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