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地理枷鎖的方略
(圖/新華社)
川普近日有關收回巴拿馬運河與買下格陵蘭的主張都隱指中國介入爲動機之一,但實際上中國在這兩個地方的經營都不成氣候,因爲美國政府至今仍對門羅主義奉行不輟,嚴禁其他強權勢力進入美洲西半球。反而,川普這次將美式帝國主義從隱性推成顯性,其邪惡性幾乎可與普丁主政下的蘇俄列爲同一個檔次。
川普對巴拿馬運河最感冒的地方在於近來一路上漲的過路費。究其實,巴拿馬運河使用費之所以漲升的根因是全球氣候變遷導致降雨不足,所以運河水量減少,運送船舶通過的量能也隨之降低,由於僧多粥少、供需失衡,使用費自然節節攀升。再加上,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營運績效不錯,即便美國政府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改變的空間有限因此多半無濟於事。
在未來10年,北極海很有可能變成貫穿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買下格陵蘭讓美國得以同時控制北極海通道的太平洋口(阿拉斯加)和大西洋口(格陵蘭),屆時對北極海通道就可以擁有像對巴拿馬運河一樣的掌控力。這樣的地緣政治優勢對美國持續施行門羅主義無比重要。
與美國相比,中國式門羅主義的勢力範圍就相對自制,大約僅止於臺灣及南海海域。儘管如此,歐美列強對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所隱含的擴張野心仍無不口誅筆伐、戒慎恐懼。從中國自利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計劃一方面大幅增長基礎建設產業的市場、產能與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政經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協助降低地緣政治所造成的國安風險,特別是中國與印度、中東、歐非之間的能源與貿易運輸通路。目前此運輸管道需經過麻六甲海峽、南海及東部港口如廣州或上海,再連接長途陸運才能到達全國各地,既費時又耗能,且存在許多不確定的政經風險。
爲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首先,爲了讓海運可直通中西部城市,中國建造長達134公里的平陸運河讓五千噸輪船可以從廣西的欽洲港直達南寧市,如此海上貨輪可以沿着南海西側,經由東京灣,接連平陸運河入境,再經既有水路介接雲南、貴州、和粵港澳大灣區,其結果是省下很大量不必要的東西向運輸。
其次,由於中國與越南還處於戰略競爭的關係,沿着南海西側的海運航線仍有一定風險,所以中國協助柬埔寨建造連接金邊自治港與泰國灣上的白馬市、長達180公里的福南特喬運河。此運河一方面連接湄公河與泰國灣,讓柬埔寨減少對越南海港的依賴,另一方面可結合泰國克拉地橋,提供一條繞過麻六甲海峽、從泰國灣直達安達曼海的通道,估計可縮短1200公里,節省約4天的運輸時間。
但泰國克拉地橋這條運輸線仍需穿越整個中南半島的陸運跋涉。爲求縮短其間陸運距離,中國與緬甸合作打造全長1700公里,包含公路、鐵路、海港和經濟特區的中緬經濟走廊。這個走廊可連接中國的成都、重慶、昆明和緬甸的曼德勒、仰光、皎漂深水港及其特區,讓中國貨物得以經由孟加拉灣和印度洋出入。
最後,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全長3000公里,連接新疆喀什地區與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深水港,讓中國繞過印度,直通阿拉伯海。此計劃估計總投資約460億美元,是「一帶一路」的樞紐和旗艦項目。
中國與鄰國合作規劃互惠互利的大型基礎建設項目,與美國當年協助巴拿馬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本質相仿。只是,冷戰結束後美國獨霸太久,川普2.0可能更變本加厲,令人不敢有任何期待。(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資工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