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被小粉綠綁架 民進黨政府失能
中國時報社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大談和平保臺,主張兩岸要交流合作、諒解和解,但民進黨政府與綠營側翼一唱一和,前腳圍攻臺北敦化國小學生合唱〈我們同唱一首歌〉,後腳指責中學課本將「馬鈴薯」稱爲「土豆」,瞬間把賴清德的善意一掃而空。當民進黨高舉「統戰」大棒亂揮,殊不知遲早會「捅」到自己身上。
揮舞統戰大棒傷自己
暫且不談兩岸文化交流、心靈契合這種「高高在上」的話題,僅僅對照民進黨自己人對待大陸文化、用語的表現,綠色雙標的嘴臉就已經令人嗤之以鼻。最抗中的蘇貞昌曾把大陸官話「接地氣」掛在嘴邊,蘇幕僚更是模仿大陸抖音風格宣傳政績,「辣臺妹」蔡總統的有篇手書通篇是簡體字。民進黨卻指責抖音「危害國安」,揪住國民黨縣市文宣中的一個字緊咬不放。還有林楚茵在議場偷偷看愛奇藝影片、一衆民進黨高官愛看大陸宮鬥劇,數不勝數。
民進黨的反中,向來是先畫靶、再射箭,說是「小鼻子小眼睛」遠不夠,用「小人之心」或許更加妥適。這次陸委會批〈我們同唱一首歌〉是中共對我青少年的統戰。但諷刺的是,25年前的1998年10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大陸時,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唱京劇《洪洋洞》,而蔡英文總統、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正是當時訪問團成員。如果按此標準,辜振甫在對岸「同唱一首歌」豈不是「涉嫌觸法」的統戰樣板了嗎?
先拋開任何優劣、高低的價值評判,臺灣人說話更多源於正統國文,更雅、更文言,大陸用語更多來自北方鄉土,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雙方語言文化都有吸引彼此的部分。尤其是兩岸交流進入網路時代後,用語相互影響早就習以爲常,不少臺灣常用詞,因爲兩岸政治性交流、互動,成功「統戰」影響大陸。比如,2005年連戰破冰訪陸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此後「願景」纔在大陸流行起來;再如,最近疫後大陸各地官媒、官方高喊「拚經濟」,而這個詞恰好是來自臺灣的選舉政治。
舉個最新近的例子,臺獨覺青、綠營側翼最力挺的立委林靜儀,不久前在臉書發文諷刺大陸「蔡麥會」後製裁,她語帶輕蔑地用了「哈哈哈哈哈救命」作爲迴應。如果是普通民衆,一定會對這裡突然出現的「救命」一頭霧水,但只要熟悉大陸網路媒體,特別是許多女生熱衷的「小紅書」,自然會心一笑。因爲這兩年「救命」突然被大陸女生賦予表達驚訝、感嘆的意涵,成爲網路流行語。不妨大膽推測,林靜儀委員或者幫她撰文的小編,十有八九是小紅書的隱形愛好者,圍攻「土豆」的側翼們要不要去檢討一下呢?
打壓文化交流埋隱憂
兩岸交流被政治化上綱上線,實在令人反感,但荒誕劇重複一遍又一遍,民進黨就淪爲唾面自乾的孔乙己,變成衆人圍觀恥笑的對象。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儘管這些年兩岸關係兵兇戰危,統獨網路民粹屢屢對撞,卻仍然無法阻擋兩岸文化交流感動人心、治癒傷痕的深層次力量。此刻正值上海封城一週年,一年前當對岸民衆因疫情感到失望、困頓的時候,1980年代的臺灣金曲《明天會更好》突然在對岸重新爆紅,讓無數大陸民衆維持對生活的希望。
蔡政府任內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事務,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中華文化總會雖然未敢更名,但「中華」二字的精神內涵早就煙消雲散,金馬獎很快變成臺獨麥克風,形同親手把臺灣軟實力的招牌砸爛,故宮更是幾經負面風波。如今,蔡政府的陸委會、教育部採取政治干預的粗暴做法,打壓兩岸文化交流以及自然互通與融合,表面看只是政策錯誤的選擇問題,實質的巨大隱憂不止於此。
綠營嘲諷大陸的年輕網民是「小粉紅」,但以馬前總統此次登陸爲觀察點,網路上仇臺小粉紅指責馬英九是「暗獨」,看似人多勢衆,卻在大陸真實社會根本消失不見,而且大陸官方完全不受小粉紅影響。反觀,民進黨政府遇到兩岸議題就被「小粉綠」綁架,而且這些「小粉綠」很有可能私下和小粉紅一樣,都愛用小紅書、抖音。這樣的執政黨,這樣的政府,還有什麼指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