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科技中國大浪來襲? 大陸新質生產力對全球產業影響
圖/新華社
自去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全方位擴大內需」列爲2025年九大經濟任務之首後,「擴內需」確然已爲大陸今年施政主軸。然而,今年的次要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其將造成的全球產業的深遠影響,更是值得高度關注。
新質生產力聚焦新制造
2025年伊始,有大陸學者即撰文表示,2024年大陸最熱議的詞就是新質生產力;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研究指出,雖然今年大陸施政的重點是「穩增長」,但今年大陸GDP增速要達到5%,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新質生產力纔是關鍵。
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定義,自2023年9月提出以來,各界已有諸多討論分析。系統來看,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就是掌握現代技術的新型勞動者,運用例如數據等新型勞動對象,打造例如生成式AI等新型勞動工具,一方面協助傳統產業生產能力、質量提升,以及生產效率改善;一方面建構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爲基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也就是說,雖然有論者認爲,新質生產力是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爲代表的新服務、以全球化和數位化爲代表的新業態所形成的聚合體:但大陸當局聚焦的重點主要仍在新制造;更具體的說,就是所謂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發展策略在彎道和換道超車
誠如論者分析,所謂的新興產業,強調的是「1到N」的彎道超車。大陸強調的新興產業,會因時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舉例來說,2015年大陸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十大新興產業,到2021年「十四五」規劃新增了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兩大產業,但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即不再強調。亦即新興產業會因不同的時空環境與時俱進、呈現不同的重點。
至於所謂的「未來產業」,強調的是「0到1」的換道超車。依據大陸官方論述,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選擇。因此,大陸2024年1月31日公佈了《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表示將透過前瞻部署包括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六大產業,集中資源打造包括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介面、6G網路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高端文旅裝備、先進高效航空裝備、深部資源探勘開發裝備等十大產品。
根據《意見》所述,大陸未來產業的戰略目標是:一、2025年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誌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大陸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二、到2027年,部分領域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爲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新質生產力對全球產業的兩大影響
嚴格檢視,雖然新質生產力論述並未脫離大陸過去範圍;但其所指引的產業發展方向,對全球產業體系勢必造成兩大影響:
一、加大中國衝擊2.0力道。大陸強調的彎道超車,重點在「你有我優」思維下的既有產業賽道競爭。大陸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及強大製造能力,如果新質生產力下的新型生產要素能有效賦能,將增加「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未來大陸將會有更多例如新能源車、太陽能電池板、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席捲全球,形成更大範圍的中國衝擊2.0。
二、加快形成中美兩套系統。大陸強調的換道超車,關鍵「你無我有」的技術自主創新。隨着美國「小院高牆」甚至「大院鐵幕」科技封鎖力度的加大,未來大陸將加速產品、應用甚至標準的進一步推動,進而建構一套更完整的科技體系。例如與蘋果iOS及Andriod分庭抗禮的鴻蒙作業系統、百家爭鳴的AI大模型,甚至第三類半導體等。
總的來說,大陸新質生產力下的產業發展,展現了大陸產業躍進、走自己路的企圖心。要注意的是,大陸科技創新的底氣來自於其廣大的應用場景;而大陸內需市場又會因爲科技創新而增加更大動能;換言之,「擴內需」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呈現一體兩面的辯證關係,「消費中國」將成爲「科技中國」的底氣,「科技中國」則成爲「消費中國」的助力。或許在美國掣肘下,短期內大陸新質生產力很難一蹴可幾,但中長期來看,新質生產力所將帶動的全球產業變革,絕不能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