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兩岸選後開新局 政府不能忘的那羣人

在中共公佈「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措施構成貿易壁壘」調查報告及後續制裁後,除了臺灣內部企業需要政府支持外,另也有批面臨轉型壓力的大陸臺商需要關心。圖爲日前舉行的第11屆傑出大陸臺商頒獎典禮。記者蘇健忠/攝影

在中共公佈「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措施構成貿易壁壘」調查報告及後續制裁後,我方如何迴應以保護產業的部分討論觸及了政府角色。其實除了臺灣內部企業需要政府支持外,另也有批臺商需要總統候選人們的關心,就是面臨轉型壓力的大陸臺商。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原來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面臨外銷遭到抵制困境,爲此中共開始強調雙循環政策,官方說法是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究其實質,是把原本的出口導向,轉成內需和創新作爲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面對新形勢,許多臺商過去協助中國大陸與世界接軌,商業模式是以兩岸分工架構下形成臺灣-中國大陸-美歐的三角貿易關係,此時就出現了轉型壓力。簡言之,本來營商重點在關注歐美廠商的市場需求,現在必須要轉過來熟悉大陸的遊戲規則。

這肯定有所不同。例如在大陸,許多生產要素分配與政府有關,而近年大陸不少地區因土地使用趨近飽和,開始推動產業騰籠換鳥,也就是要吸引使用土地更有效率的廠商進駐,原地沒有足夠效率的工廠,若是不能轉型,就要準備搬家。過去早來臺商多使用區位較佳土地,現在物換星移,產業效率若比不上新興產業,大陸政府恐怕也要請臺商換地,否則就要轉型升級;此外,如果想打入大陸市場,與陸企交情對之前專注外銷的臺商也需要更多探索,例如貨款怎麼收就是學問。臺商雖然西進大陸數十年,但如果之前做的是外銷生意,現在想切入大陸市場與當地產業競爭,不會比西方廠商順利多少。

許多問題中共已有了解。本月二十日北京召開一場「臺商投資大陸宣傳推介活動」,中共中央相關部委介紹了支持臺商中小企業發展、兩岸貿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地方則推介各地投資優勢及項目需求等。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表示,將加大政策支持,優化臺商投資環境,支持臺企做內銷,融入大陸內的大循環。方法是中共將支持臺企展開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參加重要展會,更好開拓大陸市場、協助對接需求,保障臺企公平參與競爭,即時聽取意見、迴應臺企訴求。

但這些政策訊號還需要落實到地方。目前已知部分臺商聚集較多之地方政府先行一步,除持續推動對臺商的優惠措施外,新着力於組織臺商自己先抱團合作、形成產業鏈,或如同中央政策推動參加重要展會、協助與陸商對接需求,甚至引介政府單位考慮採購臺商產品等。但總體來說,政策落實程度、地方普及率有多高?是否真能幫臺商打通經商人錢脈?都有待時間考驗。

相較於對岸政府注意此事,現在正在熱鬧滾滾進行的臺灣大選,卻對此類議題缺乏關注。這是非常可惜的,畢竟他們來自臺灣,除對兩岸經濟成長做出貢獻外,在政治上,當兩岸政府不通時,地方臺協仍持續扮演協助臺人交流角色。總統候選人們應多注意轉型期的臺商需求。

未來新政府上臺後,中斷八年的兩岸交流百廢待舉,就算是綠營再度執政,預料大陸方面也會有新作法,無論何者,許多臺人在大陸的各項需求仍需照顧。例如爲了在生活上營造安身立命環境,臺人在臺治病的習用藥物,大陸方面能否覈准臺商向臺灣採購?

而兩岸政府除提出轉型升級、推動臺商回臺投資等政策外,或許也可以注意到當前地方臺辦主任雖然努力,但臺人疑難雜症多需跨處室協調處理特色,如能考慮建構更多制度性的照顧臺人管道,例如讓曾在地方黨政機構負責協調統籌的副書記、副秘書長等,按級別擔任或兼任臺辦主任,似乎是個可以一試的方法。畢竟臺辦常需要業務協調,但就算主任有心,層級若沒有比需協調部門高,那就不一定能叫得動,如果有地方黨政機構領導背書,許多事情就比較好協調了。這個情況一些地方也有注意,例如部分省級臺辦主任就有類似資歷,但最需要落實政策的地方下級單位,更需要如此支持。

總之,大陸臺商面臨轉型壓力,需要兩岸政府多予支持。過去對臺商關注,多着重於電子業或有能力推動「中國加一」策略的大企業,但對於更多中小企業,卻遺漏了關愛眼神。目前總統候選人們對於這羣體的政策還待釐清,期待明年選後,兩岸重開新局,不能忘了對兩岸都有貢獻的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