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生還者再尋死率達8成!專家曝「關鍵原因」…隨時注意親友異狀
華人似乎非常忌諱談死亡,例如在醫院裡並沒有四樓;上餐館跟服務生說共四人用餐,對方則高喊:「三加一,這邊請!」就可看出我們多半想要避開有關死亡的任何意象,連諧音也是。何況是面對結束自己生命這樣的行爲,我們始終是帶着不解,甚至是批評。畢竟「好死不如賴活」的想法可能普遍存在於我們的觀念裡,因此,不僅無法讓大家一起正視和探討這個議題,也進而影響了自殺防治的效果。
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傳統上以爲自殺生還者經歷了人生的谷底,可以否極泰來。不過對於剛剛經歷死亡而倖存下來人而言,這種說法其實起不了什麼安慰的作用,也並不會輕易地撼動他們想要尋死的念頭。根據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年所發表的研究顯示:第一次自殺未遂的生還者,在事發後一年內,竟然有高達八成的人因再次自殺而身亡。
對於自殺生還者的自殺防治不可輕忽
該研究血淋淋地提醒着我們:面對自殺,選擇蒙起眼睛或是摀住耳朵這樣忽視問題的行爲,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根據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資料,2019年臺灣共有3,864人因自殺死亡。
如果患者願意尋求協助和接受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事情必然有轉機。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如果願意配合精神科醫師持續追蹤情緒和病情,或是接受長期住院治療,都能降低未來自殺的機率。我們不能把自殺未遂看作單一事件,過了就算。有自殺意圖的人,其實非常需要專業的醫療或是諮商的協助。
雖然有些自殺的確是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的憾事,毫無警訊可言,但是如果我們只從自殺未遂的生還者下手開始防治,實在緩不濟急,因爲高達2/3 的人在首次自殺就不幸離世。自殺警訊的明顯程度也許因人而異,但是身爲親友的我們,也許仍然可以從以下的蛛絲馬跡中,看到他們無聲的求援:
言談或文字間提及死亡、自殺的議題。
規避親友不社交。
感覺無助。
感覺絕望。
感覺極度憤怒。
感覺到極大的罪惡感。
感覺極大的羞愧。
感覺被困住了,事情似乎沒有轉圜的餘地。
情緒起伏非常大。
藥物濫用、酗酒。
性格大變。
意氣用事,行爲莽撞。
睡眠習慣改變。
飲食習慣改變。
寫遺囑。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