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

“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40%的全國海拔最高縣――西藏自治區那曲雙湖縣,惡劣的自然環境令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對雙湖縣中心小學教師安東曹曉花這對80後夫婦而言,這裡卻是實現理想天堂

“我們的夢想就是成爲教師,教書育人。”杜安東和曹曉花是同鄉,在新疆大學就讀期間相識相戀。2008年大學畢業後,他倆看到西藏公開招聘教師的信息,雖然對遠離家鄉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心有顧慮,但初心和夢想最終還是讓兩人一致報考了那曲市的教師公招。2009年3月,兩人來到雙湖縣中心小學任教,一紮就是整整11個年頭

那曲鎮出發,驅車一路向西北整整一天後,在一處彷彿被風颳出的平原上,終於有了些許人間煙火,這裡便是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的雙湖縣,被稱爲“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縣中心小學,是附近4個鄉鎮裡唯一一所完小,方圓100多公里範圍內的數百名孩子大都在這裡唸書

“缺氧嚴重、到了晚上纔有電、手機經常沒信號……經過整整一個學期,我們才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回憶起剛到雙湖時的情景,曹曉花感嘆一心向往的高原竟與內地氣候環境、生活條件有着天壤之別。她說:“高反經常讓人頭疼,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在雙湖的每一天對身體都是極大的考驗。”

牧區藏族孩子漢語水平普遍較低,師生間的溝通存在很大障礙。“不能總是講,還要配合着用手勢比畫,直到同學們明白、看明白爲止。”

雙湖縣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由於學校離家路途遙遠,不少學生一個學期才能回家一次。於是,杜安東、曹曉花夫婦既當老師,又當父母。夜裡陪生病的學生去醫院看病、週末帶學生外出購置生活用品,幫學生洗頭、洗衣服……“這裡冬天氣溫常常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看着學生洗衣服的小手凍得紅通通的,就忍不住自己動手。”曹曉花說。

愛的付出,也收穫到更多的愛。“乾媽,你快回來,我想你了!”這是2017年9月,學生們在杜安東的車後窗玻璃上寫下的話。當時,曹曉花正在山東老家產假,看到杜安東通過微信傳過來的照片,感到鼻子酸酸的,她沒想到,自己雖在幾千裡之外,卻一直被學生們牽掛着。

“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是我們在雙湖教學最大的動力。”杜安東說。在他任教的第一個學期,二年級學生漢語課平均分只有7.8分。“每次到課堂門口,心頭就像被壓了塊石頭。”

10多年來,杜安東和曹曉花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犧牲了無數休息時間,終於使他們的教學成績名列前茅。“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我帶的五年級(3)班漢語課平均分是82.3分。這個成績創造了雙湖縣教育局有成績統計以來的最高分。”杜安東自豪地說。

“洛桑卓瑪扎西旺姆、央金拉姆……那一屆學生我從三年級開始帶起,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曹曉花記得,2014年上半年,正面臨着小升初的壓力,夫婦倆堅持利用100多天的午休時間爲學生補課,最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順利考入了內地西藏班。

2015年,杜安東被診出室性心律失常,醫生建議他儘快離開高海拔地區生活。現在,杜安東晚上必須靠吸氧才能入睡,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堅守雙湖的信念

11年來,遠離故土親人的杜安東和曹曉花,因材施教,努力構建高效課堂,爲推進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在三尺講臺辛勤耕耘、默默奉獻,連續多年被評爲市、縣和學校“骨幹教師”“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爲勉勵他倆在教育扶貧工作中作出的貢獻,今年年初,兩人被列入了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個人名單。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杜安東將心裡話寫在日記中。他說,送越來越多牧民孩子走出雙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正是他們在海拔5000米高處堅守、奉獻的價值和意義。(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本報通訊員 張宇 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