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迪醫療舉債232億元加碼重症監護,能否扭轉業績下滑頹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實習生李佳英 北京報道

近日,根據碧迪醫療官網信息,碧迪醫療和愛德華生命科學宣佈,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碧迪醫療以42億美元現元(摺合人民幣304億元)收購愛德華重症監護業務。

愛德華重症監護業務目前擁有約4500名員工,其中大多數在加利福尼亞州爾灣工作,2023年,該業務創造了超過9億美元的收入。

爲了籌集收購資金,碧迪醫療計劃動用約10億美元的現金,以及32億美元的新債務,這一債務摺合人民幣約232億元。交易完成後,碧迪醫療的預計淨負債率爲約3倍,並期望在交易完成後12至18個月內,主要通過自由現金流償還債務的方式,將其淨負債率降至長期目標的2.5倍。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愛德華的重症監護業務並非不賺錢,整體質量也不錯,但是對愛德華來說,可能全身心投入毛利更高的瓣膜業務是更重要的選擇,所以才願意出售重症監護業務,至於碧迪醫療爲什麼願意寧願背上32億美元的債務也要收購這一業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舉債32億美元也要收購

根據碧迪醫療官微信息,該重症監護業務的長期財務狀況預期將實現約6%至7%的持續收益增長,第一年的調整後毛利率至少爲60%,調整後營業利潤率至少爲25%,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還將逐步提高。這與碧迪醫療的2025戰略相符,促進增長和創造價值的併購仍然是碧迪醫療目標財務結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據報道,早在2023年12月,愛德華就曾宣佈計劃分拆重症監護業務,出售有利於增強愛德華資產負債表的靈活性,以便在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患者的治療技術以及心力衰竭介入治療等新治療領域進行有序投資,愛德華將利用稅後現金收益支持後續戰略性增長所需。

愛德華首席執行官BernardZovighian也曾表示,剝離重症監護業務的根本原因始終沒有變,即專注於實施以結構性心臟病爲中心的戰略。

與愛德華相似,碧迪醫療同樣也在分拆剝離部分業務,進而整體有所聚焦——2022年4月1日,碧迪醫療完成了前糖尿病護理業務的分拆,成爲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2023年8月,其完成了介入部門手術器械平臺的銷售。

碧迪醫療舉債收購的首要原因或許爲業績壓力,其淨利潤在近兩年半內連續下滑。

碧迪醫療的業務主要包括醫療、生命科學與介入三大板塊。根據2023年年報,報告期內碧迪醫療實現營業收入194億美元,同比增長4.5%,分業務來看:介入板塊全球收入47.36億美元,同比增長8.1%;醫療板塊全球收入95.02億美元,同比增長9.1%;生命科學板塊全球收入51.33億美元,實現有機增長2.3%。

期間碧迪醫療實現淨利潤14.84億美元,同比下降16.6%;2022年實現淨利潤17.79億美元,同比下降14.96%。

從2024財年半年報情況來看,碧迪醫療實現營收97.51億美元,和2023年上半年的94.07億美元相比增長3.7%,實現淨利潤8.18億美元,和2023年上半年的9.69億美元相比下降15.58%。

在利潤持續下滑之時,包含重症監護業務在內的介入板塊,似乎正在成爲碧迪醫療的重要業績增長點。

根據碧迪醫療財報,介入板塊的增長速率正在逐漸實現領跑,2024年第二季度,碧迪醫療的醫療板塊營收24.49億美元,同比增長3.8%;生命科學板塊營收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2.2%;介入板塊營收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9.0%。

具體來看,碧迪醫療的介入板塊包括外科、外周介入和泌尿外科與重症監護,2024年第二季度,泌尿外科與重症監護部分從去年同期的3.36億美元增長26.1%至4.24億美元。對比其他兩項細分業務,外科部分同比降低0.5%,外周介入同比提升4.3%。此消彼長之下,介入板塊在報告期內的收入同比增長9%。對此,碧迪醫療解釋稱,市場對PureWick的持續強勁需求,帶來了可觀的增長表現。

此次碧迪醫療以42億美元納入愛德華重症監護業務,或許正是出於對該板塊持續增長的期許,畢竟該板塊也於2023年爲愛德華貢獻了超過9億美元營收。

相比之下,重症監護業務和愛德華生命科學的其他業務相比,卻屬於增速較慢者。

根據相關梳理,2023年第四季愛德華總營收額15.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023年第四季度,該重症監護業務爲愛德華創造了2.5億美元收入,較上年增長11%。其他三大業務板塊增長分別是: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產品銷售額爲9.79億美元,同比增長13%;TMTT(二尖瓣三尖瓣)銷售額爲5600萬美元,同比增長65%;外科結構心臟銷售額爲2.48億美元,同比增長11%。

曾3年完成20次併購

利潤下滑背後是碧迪醫療面臨的多方面壓力,中國市場的集採是其中之一。

在2024年5月3日公佈的季報中,碧迪醫療直言,正如預期的那樣,中國集採製度對其經營業績產生了不利影響。碧迪醫療一方面迎接中國市場的集採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要面對本土企業挑戰。

例如吉林省牽頭完成的省際聯盟留置針集採,產品平均降幅57.57%,最高降幅92.8%,以臨牀常用的一款密閉式靜脈留置針爲例,集採前價格爲52元,集採後降至6.5元。本次集採中,碧迪醫療的留置針中標價格包括4.8元、4.2元、13.99元等。

廣東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徐小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國內正在積極推進國產化策略,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外資企業可能難以像過去那樣保持巨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中國企業也在積極“出海”,爭取產品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和品質進入國際市場,這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有能力爭奪國外市場份額。

面臨業績和集採壓力的同時,碧迪醫療正在推進“2025戰略計劃”,收購則爲其中重要一環,碧迪醫療在最新發布的財報中表示,將繼續投資於研發、戰略性收購、地域擴張和新產品計劃。

根據不完全統計,除了本次金額超過300億元的併購,碧迪醫療曾在3年內完成了20次併購,包括2021財年收購的CUBEXLLC、GSLSolutions、VelanoVascular以及Tepha,2022財年收購的智能手機COVID檢測開發商Scanwell、智能藥物管理開發商GSLSolutions,以及英國外科技術製造商Tissuemed等。

不只是碧迪醫療,近期多家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均在發起併購。

例如1月28日,邁瑞醫療發佈公告稱,擬使用66.5億元自有資金實現對科創板上市醫療器械公司惠泰醫療控制權的收購,如全部收購計劃順利實施,將成爲惠泰醫療第一大股東及控股股東。

4月5日,強生公司和Shockwave醫療公司宣佈達成最終協議,強生將以每股335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Shockwave的所有流通股,交易總價值約爲131億美元。5月31日強生公司宣佈完成這一收購。

對此現象,徐小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目前國內醫療產業發展遇到多方面挑戰,國際問題導致國外市場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環境也不太樂觀,這時就會出現一批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被併購的價格較低,以及原先估值較高的一些項目,也會明顯降低價格,那麼對資源整合能力和資金能力比較強的企業來講,近期就可能屬於收購和拓展賽道的好時機。

另外這也與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特點密切相關。據浙商證券研報分析,與藥品研發不同,器械賽道由於細分方向、產品種類繁多,並且相互之間差異較大,這也使得不同器械產品的研發核心要素大相徑庭,而迭代式創新也就成了該賽道特色。

在迭代式創新發展路徑下,醫療器械一個產品的成熟,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醫生操作習慣均需經歷長期的客戶檢驗和養成,先發優勢的護城河效應更加明顯,這也就意味着器械企業要想拓展新業務新版塊,從零開始自研自產自銷所投入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巨大,收併購因此也就成爲了器械企業更優的選擇。

“醫療器械行業併購是一個必然的動作,也是一個必然的進程。由於醫療器械的每個類別市場空間相對有限,企業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通過併購來擴展新的產品線、組建新的團隊並開拓新的業務領域。經過多年的成熟穩定發展,行業內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即優質企業通過併購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來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徐小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