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評析兩岸經濟協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兩岸大交流時期,衆多陸客來臺,對臺灣經濟有一定助益,也增進彼此瞭解。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大陸宣佈延長對臺貿易壁壘調查期限,臺灣各界各有解讀。政府除了指稱此舉是大陸對臺的經濟脅迫、意圖影響臺灣大選,甚至提出數據論證,即便兩岸經濟協議中止,對臺灣經濟影響有限。本文透過歷史回溯與宏觀戰略視野,評議兩岸經濟協議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衆所周知,中共自1949年建政以來,始終將解決臺灣問題視爲神聖歷史任務。毛澤東時期,對臺採取強硬手段,以致臺海情勢高度緊張,兩岸軍事衝突幾乎一觸即發。然而,鄧小平主政後揚棄毛路線,轉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並透過所謂的改革開放,走上長達40多年的有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道路。與此同時,大陸亦調整對臺政策,希望透過通航、通郵、通商,以及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的交流,促成兩岸的和平統一。彼時,正逢新臺幣大幅升值、臺灣生產要素成本上升,於是在大陸全力招商下,臺灣企業紛紛赴陸。即使臺灣當局提出諸多管制舉措,臺商仍加快、加大赴陸的腳步,投資區位由華南、華東延伸到環渤海、大西部;投資產業別則由勞力密集產業,逐漸轉向資通訊產業,甚至大陸服務業的發展,都有臺商參與的軌跡。即便近年來因種種因素,臺商減少對陸投資,但迄今大陸仍是臺灣最主要的投資地區,仍有數以萬計的臺商、臺幹在大陸。而今年上半年臺灣1,685家上市櫃公司中,就有1,202家在大陸投資,佔比達71.34%。
兩岸經貿的紐帶,基本上建立在臺商投資大陸的基礎上。因此,雖然兩岸在政治上曾多有齟齬,但臺海關係基本上仍相對和平穩定。
歷經扁政府八年的低盪,2008年兩岸進入所謂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發展時期,兩岸不僅實現完全直航,且大陸官員也紛紛赴臺參訪交流;同時,在兩岸官方多次會談下,臺灣開放陸客來臺觀光、陸生來臺就讀,甚至陸資來臺投資。一時之間,兩岸往來絡繹不絕。然而,2014年因兩岸服貿協議引發的太陽花運動,不但翻轉了臺灣政治生態,也讓熱絡的兩岸交流戛然而止、兩岸關係再次低盪。
絮絮叨叨回顧這些天寶遺事,主要是爲了提醒臺灣各界:70餘年來,大陸從未改變對臺的政治意圖,改變的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手段。不容否認的是,自大陸對臺由軍事壓迫轉向經濟合作後,兩岸不但維繫了長達40多年的和平,還走出了各自的繁榮發展。事實上,兩岸以經貿合作爲基礎,所促成的成就包括:
首先,臺商過去30年來在大陸的成長茁壯,不但成爲今日臺灣傲人經濟成就的重要部分,且爲兩岸的善意互動奠定了基礎。大陸官方曾公開表示,臺商是大陸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與見證者;臺商投資大陸,不但促進了大陸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與外貿的發展,同時還對大陸產業、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亦爲大陸改革開放的政策創新提供了助力。
其次,開放陸客、陸生及陸資企業來臺,不但對臺灣經濟有一定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越多的陸籍人士赴臺,就越能形成對臺灣的安全保障。舉例來說,近年來一些具官方背景的大陸組織,例如海貿會、機電商會、海旅會等,遵循兩岸協議來臺設立辦事機構;這些大陸駐臺機構的存在及作用,對兩岸緊張關係的緩衝,產生了很大的助益。
最後,兩岸多層次的交流,不但增進彼此瞭解的機會,更讓臺灣對大陸形成一定的垂範作用。無論是臺灣流行文化等軟實力的浸潤,亦或臺灣企業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甚至是臺灣多元共生、由下而上的社會治理型態,都是大陸曾經或此刻學習或嚮往的典範。
加薩走廊戰火正熾,兩岸並不若「以巴之間」存在難以化解的歷史仇恨;反而多年來兩岸因爲經貿領域的合作,累積了許多正向經驗。可以預見,在美國都無法改變大陸對臺政治意圖的前提下,如果此刻兩岸經濟臍帶驟然切斷,大陸勢必只能透過升高軍事層面的施壓,以化解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也就是說,作爲兩岸僅存的制度化規範,兩岸經濟協議的維繫,最符合此刻臺灣的經濟及安全利益。
蔡總統只是一再強調:「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但從未回答臺灣該如何發揮主體能動性化解兩岸不斷升高的敵意螺旋。臺灣這個被《經濟學人》喻爲世界上最危險地區,需要的是務實可行的避險策略,而非美好但不切實際的詞藻願景。兩岸經濟協議的延續,意味着兩岸經貿持續合作的可能;或許這並非理想情境下的最佳選擇,但卻是基於理性的最務實判斷。因此,無論大陸延長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的原因爲何,對臺灣來說,都將是重新省視與思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