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通貨膨脹緩和的判斷與展望

工商社論

隨着全球經濟的復甦,對原油、原物料、農產品、大宗物資的需求攀升,加上全球在疫情期間的缺櫃、塞港,造成供應鏈斷鏈,以及最近中國大陸的封城、俄烏大戰的持續,導致全球物價上漲失控。美國的物價上漲率在5月來到8.6%,仍處於高點。臺灣5月物價上漲率爲3.39%,扣掉油價、蔬果價格的核心物價也有2.60%,通膨蠢蠢欲動。

通膨可能持續上漲的原因包括:一、俄烏戰事一日未解,油價、大宗物資的上漲不會緩和,通膨下滑的機率低;二、美國聯準會錯失了通膨目標區間的2~3%,由於通膨有預期心理,貨幣政策、升息效果又有落後性,因此,欲控制通膨恐怕沒有想像中簡單;三、若干比較有黏着性的物價,如交通、汽車、租金等的上漲,之後有向下的僵固性。

不過,爲了因應通膨,美國聯準會大幅升息,升息速度又快又猛,可能會抑制終端的需求及整體經濟的成長,通膨就有機會趨緩,但這是以經濟成長下修爲代價。

不少人判斷通膨已接近高點,央行也認爲臺灣今年的通膨在第四季會下滑,全年通膨率在2.7%左右,明年則有機會再回到2%以內(1.7%)。但究竟有哪些預警指標,可以看出通膨的上漲會趨緩呢?

首先,我們可觀察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原因在於,中國消耗全球40%至60%的工業金屬、20%的能源以及1/6的糧食,因此,中國大陸經濟的興衰,左右全球大宗物質跟原物料的價格。

最近由於中國不少城市封城,加上內部結構調整,經濟成長率預測已由5.5%下修至5%以下。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也開始橫向盤整。根據以往的經驗顯示,中國大陸在2021年下半年經濟開始轉弱,因此,如以一年到一年半的落後影響觀察,通膨最快在今年第四季,最慢到明年第一季通膨就會逐步緩和。

其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變化。美國5月的PPI較4月成長0.8%,年增率爲10.8%。臺灣也自去年4月起每年都逾10%的PPI年增率。根據央行的分析,歐美大型經濟體PPI傳遞到CPI的幅度在25至26%,並具有持續性的影響。反之,像臺灣、新加坡等小型經濟體進口物價通常以出口爲主,所以PPI對國內CPI的傳遞程度大概只在12至14%,影響較小而且較不具持續性。因此,觀察PPI的變化程度,也可以瞭解到物價上漲率的持續性。

再者,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的變化,也是重要參考指標。最近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由3.2%滑落至3%左右,由於10年公債殖利率對通膨相當敏感,因此,也多少反映市場通膨觸頂、即將滑落的看法。不過,最近殖利率又再度回升,代表對通膨不確定的憂慮。

另一個指標是「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未來六個月的展望。臺灣5月PMI的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重挫至44%,同時,六大產業對未來展望指數均低於50%,代表產業對未來景氣的看法轉趨保守。主要原因在於庫存高、上游漲價,中下游卻無法轉嫁消費者,以及利潤趨薄的風險。也意味着通膨可能會抑制終端需求,而使通膨率下滑。

但更需要擔心的是,隨着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的緊張態勢,原油價格曾一度飆升至1桶120~130美元之上,5月回跌至100美元上下,但最近又回升向至120美元靠近。只要俄烏戰事一日未解,物價上漲壓力仍在。

另一方面,就長期而言,全球推動淨零排放,在減碳過程中,可能使生產流程的成本漲升,以及替代能源的額外增加成本,也會提高未來物價上漲的機率,值得我們審慎觀察。

在政府的貨幣政策因應上,鑑於最近臺幣的貶值,可能驅使進口物價進一步上漲。而且已擴散至原物料、石化、大宗物資及服務業等產業,升息恐怕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不過央行的升息必須先快後慢、先大後小,才能打擊通膨的預期。但經濟下滑也是關切的焦點,雖然不是央行的首要任務,但升息之後,央行可以再觀察國內經濟成長的速度、國際升息的腳步,酌予調整升息的步伐。最後,單憑央行也無法完全解決通膨問題,財政部對進口關稅、貨物稅的減免;經濟部對數位轉型、淨零排放等相關投資,提供租稅優惠的規劃,也是降低通膨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