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確認識臺灣當前的通膨處境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系綜合食、衣、住、行等數百項消費品價格而成,CPI的年增率即通膨率。圖/本報資料照片
許久未見的三字頭通膨率,10月再度出現,不少人憂心通膨又將捲土重來,而主計總處卻認爲通膨壓力非僅未升高,反而有減輕的趨勢。兩造的認知南轅北轍,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無所適從,有必要分析一下。
依據主計總處的資料,我國10月通膨率3.05%,爲九個月以來首度超過3%,乍看之下確實會讓人憂心,然而細看其內涵會發現,讓通膨率升高的原因不在外食費、娛樂費、也不是油料費,而是蔬菜、水果。蔬果之所以較去年同月漲逾1成,則是因爲蘇拉、海葵、小犬等颱風擾局所致,換言之,蔬果大漲是造成此次通膨率升高的原因。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系綜合食、衣、住、行等數百項消費品價格而成,CPI的年增率即通膨率,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發現,通膨率躥高有時是來自油價的調升,有時是因爲外食費的上漲,有時是蔬果欠收,有時是匯率貶值,每回通膨率起落的原因都不太一樣。而消費品也各有特性,有些不漲則已,一漲就回不去,而有些是時漲時跌,漲了還是跌得回來,以這次推升通膨率的蔬果而言,就屬於後者,風調雨順時,一百元可以買六個柚子,但颱風過後,一百元只能買半顆高麗菜。
雖然,消費者物價查價項目包括食、衣、住、行等所有消費品,但考量消費品的特性,各國都編有核心物價指數(core CPI),排除易波動的項目,以觀察中、長期物價走勢。以臺灣而言,核心物價就排除了能源、蔬果,10月的年增率爲2.49%,創19個月以來的次低,這證實了通膨率逾3%確實如主計總處所言,只是短期波動,不必過度緊張。
話雖如此,這並不代表通膨不會捲土重來,因爲近日中東情勢日益緊張,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一個月以來,已逾萬人死亡,兩造仇恨加劇,未來情勢不明,尤其中東爲產油重鎮,地位非比尋常,一旦發生戰爭鮮有不波及油價而引發通膨者,例如1973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阿拉伯產油國以減產、禁運抵制美國之下,國際油價飆漲三倍,全球陷入前所未見的通膨深淵。
1973~1974年的中東危機引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通膨,1974年臺灣通膨率47%、美國11%、日本23%、韓國24%、英國16%、法國14%、義大利19%,次年日、韓、英、法、義依舊是兩位數通膨,物價騰飛,舉世哀鴻遍野,美歐經濟衰退,一場中東戰爭最後釀成了難解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一切皆始料未及。
在這場石油危機裡,臺灣由於能源全數仰賴進口,衝擊更大,隨着通膨率飆高,貨幣購買力大減,一元鎳幣、五毛銅板的成色已遠超面值,人人爭相收藏,於是平日隨處可見的硬幣自人間蒸發,在恐慌推波助瀾下,這一年通膨率直逼50%,未歷經這場危機很難想像通膨率50%是什麼狀況。爲讓商業活動順利進行,政府只好發行一元、五毛的紙幣以應急,通膨危害之烈,於此可知。
近日以巴衝突對通膨的影響有多大?主計總處在發佈10月物價時表示,影響有限,因爲國際油價在10月以巴衝突之後只有小幅波動,10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油價91.7美元反而低於9月94.6美元。我們認爲,主計總處的看法過於樂觀,以巴戰爭迄今衝突不斷擴大,傷亡急劇升高,短短一個月的油價走勢實不足以做爲判斷的依據。1970~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皆源於戰爭,最後皆導致數年衰退,而這也是起初所沒料到的。
戰爭有許多事情是想不到的,有時恐怕連發動戰爭者也沒料到,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第三卷論及拿破崙80萬大軍竟敗在一支經驗不足的俄軍手上,在4頁裡就用了11次「沒想到」來描述,這次以巴戰爭會如何發展?也許現在纔開始而已,還有許多「沒想到」的事會接踵而至,面對這些風險,執政當局自應未雨綢繆,而不應過度樂觀,否則屆時臨渴掘井,恐爲時已晚。
總的來說,我們認爲10月通膨率超過3%是颱風造成的,不必自己嚇自己,以爲通膨又升溫了,主計總處的說法應屬正確。但是,此刻正在發生的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在政治上會產生多大的聯動效應?對這一波景氣復甦會帶來多大的干擾?原已偃旗息鼓的通膨是否捲土重來?則難以預料,必須以臨深履薄的心情審慎因應,永遠要記住托爾斯泰的話,在戰爭這件事上有太多事情的發展是我們所「料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