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湖區王小梅: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是我的使命
4月某日早晨,位於觀山湖區金華鎮翁貢村的手上記憶博物館內,藍花敘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小梅正在認真爲手工包挑選合適的銀飾配件,這是她爲參加今年全市婦女手工藝和文創品大賽所做的最後準備。
“源於鄉土,迴歸鄉土,我們做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讓‘藍花’帶着我們去到更廣闊的世界。”談及非遺文創,王小梅對這份事業信心滿滿。
據瞭解,作爲貴陽市第七個民間博物館,手上記憶博物館離觀山湖城區半個多小時車程,進村的幾公里路蜿蜒曲折、坡陡路窄,但也正是因爲環境的特殊性,才把山村的原生態更好地凸現出來。在這裡,非遺民族文化得到活化和傳承,貴州民間傳統手工藝也得以更好地保留。藍花敘事是王小梅20年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證明,也記錄了一羣人帶着貴州非遺文化走向世界的征途。
走進館內,許多精美的蠟染藝術品一一呈現,蜂蠟、蠟刀、染缸、織機等蠟染製作工具也陳列其中。縱然館內已有專人保護,但王小梅還是習慣性地拿起掃帚清理地面,小心翼翼地拿起物品,輕輕爲它們擦拭浮塵。她經常凝視這些藏品,回想着與它們相識的故事,或許正因爲對非遺文化的狂熱,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王小梅出生於金華鎮翁貢村,是那個年代寨子裡唯一的大學生。“1999年,我從貴州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貴州日報》文藝部,長期在村落田野工作,先後發表文化遺產類深度報道300多萬字,並利用業餘時間參與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王小梅回憶道。
由於工作性質讓她走遍了貴州省的80多個縣市,因爲對蠟染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在過去的20餘年裡,王小梅一直致力於民族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播、推廣、傳承和運用。她將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創新性融合,着手採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認真、詳實記錄着貴州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技藝。
2018年,藍花敘事非遺傳承和發展項目落地觀山湖區,王小梅回到翁貢村,建立了手上記憶博物館,時至今日,這裡已今非昔比。
館內除各種非遺產品之外,牆壁上還掛滿了照片,這裡記錄了館長王小梅對貴州苗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觀察和參與,她將藍花敘事鄉村博物館的故事安放在了這裡。每當參觀者走到這些照片面前,她都能詳細說出當時的故事與經歷,對裡面所涉及到的非遺藝術品如數家珍,那一刻,王小梅格外健談,言語間也更能感受到她對非遺文化的喜愛與追求。
在王小梅看來,那一件件精美的服飾,一張張技藝精湛的刺繡、蠟染,不止是一件簡單的物件,而是連接個體與族羣、村落和社會的媒介,是傳承千年的文化傳統和情感鏈接,是精美手工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呈現。
“我深愛貴州多元文化,它有着甄別世界的價值,蠟染、扎染和印染這幾種帶有古法靛染的傳統工藝,是我對貴州文化的認同和帶着貴州非遺從村落走向世界的媒介。”王小梅說,“藍花”不僅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更代表着貴州大山裡守藝少數民族婦女羣體的守望。“很多偏僻深山的苗族姑娘,都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們一起談蠟染,談村裡古老的故事和未來的夢想。”
如今,手上記憶博物館以非遺基礎性研究、非遺培訓、研學、文創爲基礎,已帶動省內500多個非遺傳承人進行以市場爲導向的非遺傳承和發展。2000年以來,該館已收集多種貴州省境內多民族傳統非遺技藝物件,採集全省以少數民族蠟染工藝爲主的民族儀式類和生活類物件,現藏有蠟染、刺繡、民俗物件等近2000餘件(套)。
“這裡與其說是一個文化項目的落成,不如說是一份心靈追求有了歸屬。”撫摸着手中的非遺藝術品,王小梅感慨,藍花敘事雖小,卻凝聚了她20餘年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顆真心,她更希望,自己的這份事業在未來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併發揚傳承。
筆者手記:薪火相傳是延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中華文明需要代代守護,才能得以更好延續,王小梅正是這些守護者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着貴州民族文化,守護着中國文化遺產。文化的生生不息,正需要無數個像王小梅這樣的人加入進來,把質樸而執着的心,貫穿無數個披星戴月的日夜,共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