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討中華共識 早日實現習馬會晤——致馬英九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海峰尊敬的馬英九先生:春節的喜氣尚未散盡,我們又迎來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佳節,在這個月圓、湯圓、萬家團圓的節日裡,我懷着難以遏制的興奮心情寫就這封公開信,用以拋磚引玉。張王會剛剛落幕,習連會又要登場,在岸新局即將破繭而出的關鍵時刻,我提議:以中華共識凝聚兩岸主權共識,實現兩岸難度最大的主權爭議軟着陸,早日實現兩岸中國人共同期待的習馬會晤。當前,執政兩岸的國共兩岸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對話政治基礎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內涵是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但對一箇中國的涵義存在分歧,大陸對九二共識的解讀偏重一箇中國,而臺灣對九二共識的解讀是一中各表。以九二共識爲基礎,兩岸曾在一九九三年舉行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開啓了兩岸的制度性協商。也是以九二共識爲基礎,兩岸關係還出現過李登輝先生執政後期的惡語相向,以及陳水扁上臺後的劍拔弩張。在這次張王會上,兩岸都期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開展兩岸關係。張志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鬱琦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按常理說,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稱官銜後,大陸國務院和臺灣行政院首腦部會首長沒有理由不互稱官銜。大陸領導人既然決定讓王鬱琦以官方身份訪問大陸,就已做好兩岸相互承認治權的準備。如今,世界各國都對張王會表達肯定,連民進黨也承認是進步,具有務實作風的大陸領導人不可能去走回頭路。大陸之所以謹慎淡化處理王鬱琦主委的官銜,主要是防止大陸內部鷹派勢力的反彈。隨着兩岸政治互信的增進,大陸最終會接受臺灣社會期待的一中各表,對臺灣進一步讓步,讓步給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實現大陸國務院和臺灣行政院首腦及部會首長全部互稱官銜。在兩岸相互承認治權這一問題上,希望臺灣各界不要抱持僵化的意識形態,胡亂猜疑,而應以積極推動兩岸和解的心態,鼓勵大陸社會逐步轉變。畢竟,船大難調頭嘛!但在涉及主權的習馬會晤上,兩岸仍有政治癥結無法打開。您是中華民國總統,習近平先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兩人都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習馬互稱官銜等同兩岸主權相互承認。若在兩岸場合,遵循一中各表,相互稱呼「先生」,倒也可以接受。若在國際場合,若仍遵循一中各表,就會造成兩個中國。大陸不願接受APEC習馬會,癥結就在這裡。要打開這一癥結,兩岸必須朝一中共表的方向再做努力。由此可見,九二共識只是一個擱置政治爭議的虛擬共識,仍然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不穩定性和解決兩岸問題的不徹底性。如今,以張王會爲開端的兩岸政治對話已經展開,兩岸雙方很有必要從現在開始展開探討,未雨綢繆,逐步形成一個超越並替代九二共識的新共識,破解主權爭議,實現中華共贏。在九二共識這一問題上,國共兩黨領導人都應該拋開政治上的歧見,擴大自身的政治格局,以博大仁愛的胸襟和前瞻務實的視角,認真看待和分析民進黨人士和其他的不同意見,勇敢面對並消除各種質疑。只有這樣,纔有利於儘早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兩岸新共識,使兩岸對話協商的的政治基礎更加堅實。

由此,我提出以中華共識凝聚兩岸主權共識。中華共識的具體內容是: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主權屬於包擴2300萬臺灣同胞和13億大陸同胞在內的兩岸人民,兩岸主權(包含港澳主權)統稱中華主權,中華主權由兩岸人民共用,兩岸的前途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簡單一點解讀,中華共識就是九二共識的升級版。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中華共識就是在繼續求一箇中國原則之「同」的同時,把九二共識中「異」的部分給化解了,也就是化解了政治爭議的九二共識。因此,中華共識可以替代九二共識,成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深化的新共識。 我現將中華共識的內容進行分拆 ,結合兩岸歷史現狀,進行深度解讀。一、「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您的講話中,大陸對此高度認同,可以說這是國共兩黨的共識,民進黨也從未否認臺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因此,「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是兩岸當前最大的公約數,中華共識就是站在這一兩岸最大公約數的基點上提出的。二、「兩岸主權屬於包括2300萬臺灣同胞和13億大陸同胞在內的兩岸人民」。這句話就是落實孫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也是破解兩岸主權爭議的關鍵。孫中山先生是國共兩黨共同尊崇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其提出的「主權在民」的政治主張,不僅在推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過程中發揮過巨大的民主威力,而且在兩岸和解的過程中,同樣是一筆不可或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就連民進黨也不會對這一政治主張提出質疑和挑戰。

當前,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政治難題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對立,臺灣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大陸承認會造成兩個中國,大陸不承認,兩岸主權對立的僵局就無法打破。因此,兩岸破解主權爭議不能老是在相互承認或不承認上糾纏,而應該另闢奇徑。兩岸主權對立是國共內戰造成的,症根在於國共兩黨都把各自維護的政權看得太重,而輕忽兩岸人民的福祉。臺灣宣稱擁有大陸的主權,卻失去了大陸人民的支持,至今沒有贏回大陸民心;大陸宣稱對臺灣擁有主權,現在仍沒有贏得臺灣人心。只要執政兩岸的國共兩黨能夠將兩岸中國人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共同落實孫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的政治主張,兩岸主權對立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三、「兩岸主權(包含港澳主權)統稱中華主權」。在去年的習吳會談上,國共兩黨已經就接受一箇中國框架達成共識,由於當前聯合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承認大陸,民進黨認爲一箇中國框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因而堅決拒絕接受。我提出的中華主權概念,與臺灣著名政治學者孫亞中先生提出的一中三憲的第三憲概念(隱含第三國)和聯合報經常提到的大屋頂中國概念相類似。「中華主權」和「中國主權」在大陸人看來是一樣的,但在臺灣人眼裡就大不相同。現在很多的臺灣人已經認爲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國自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奧運會臺灣代表團的名稱上曾鬧出風波就是一例。使用「中華主權」這一新名詞,有利於消除兩岸因爲對文字理解不同而產生的疑慮,減少兩岸政治和解的外部阻力。 四、「中華主權由兩岸人民共用」。當前,臺灣和大陸分別被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而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聲稱對這兩個地區擁有主權。如何讓兩岸人民和平對等地共用中華主權呢?這就牽及兩岸官方和學術界非常關心的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中華共識打破傳統國際法有關「治權來自於主權」的侷限,將兩岸主權和治權暫時分離,兩岸主權交還給兩岸人民,治權分屬兩岸當局,同時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採取國內和國際有別的策略,兩岸治權相互承認,主權相互有限承認,這樣就能對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在中國境內,統治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和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把主權還給兩岸人民了,都不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均是中華主權框架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兩岸主權都還給兩岸人民後,沒有必要相互承認主權,而應當相互承認對方治權。如今,大陸國臺辦張志軍主任和臺灣陸委會王鬱琦主委已經互稱官銜,兩岸探討中華共識後,消除以往僵化觀念上的迷思,就會加速實現兩岸治權相互承認。大陸國務院和臺灣行政院首腦及部會首長互稱官銜後,象徵國家主權的「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在兩岸場合,雙方可以採取一中各表、互不否認主權解決稱謂問題。臺灣繼續稱您中華民國總統,稱習近平先生爲大陸領導人;大陸繼續稱習近平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稱您爲臺灣領導人。事實上,兩岸目前也是這樣稱謂的,對各自的人民都好交代。在兩岸場合見面時和邀請函上,習馬互稱「先生」,大家心照不宣,只要體現對等即可。兩岸關係融洽到一定程度,兩岸領導人見面相互口頭稱呼對方「總統」、「主席」也無傷大雅。在滿清皇朝滅亡後的一百多年間,中國就沒有完全實現真正的統一。民國初期,孫中山和袁世凱第一次見面時,也是「孫大總統萬歲」「袁大總統萬歲」互喊,一個「中華民國」出了兩個大總統,能有什麼妨礙? 解決兩岸領導人稱謂的最高智慧就是「難得糊塗」,兩岸分治的現狀是老一輩中國人留下的糊塗經,我們兩岸的中國人現在只能糊塗念。兩岸要是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在一個稱謂問題上繼續斤斤計較,那都是內戰意識的陰魂在作怪,是不利於兩岸和解的。由於兩岸不能相互承認,兩岸治權相互承認後,兩岸的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議題都可由兩岸對口主管部門負責人見面,一旦達成協議,仍需要透過海協會和海基會來簽署。 但在國際上,中華主權只有一個,只要兩岸人民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者只要都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中華主權就沒有分裂,中國就是統一的,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家與國家的關係。

兩岸應在外交休兵的基礎上,繼續奉行一箇中國原則,不能搞雙重承認。在現有的22箇中華民國交國中,應由中華民國代表中華主權,大陸地區與中華民國邦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民國的框架下解決;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華主權,臺灣地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解決。換成直白的話,也可以解讀爲兩岸主權相互有限承認。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臺灣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在現有的22中華民國邦交國中,大陸要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大陸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都可行走任何國際場合。若是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仍舊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名義,中華民國總統就只能用中華臺北領導人的名義;若是在現有的22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總統仍舊用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只能用中華北京領導人的名義。習馬在國際場合見面,兩人之間仍以「先生」互稱,但對外要在不同的建(邦)交國場合使用不同的稱謂。在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您應稱習近平中華北京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應稱您總統;在聯合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國,習近平先生應稱您中華臺北領導人,您應稱習近平主席。避免同時出現兩個中國元首,讓外國人笑話。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岸場合是特殊的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在國際場合就是特殊的國家與國家的關係,這樣既對等又尊重現狀,合情合理,這是兩岸和解的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定位,也是一種尊重兩岸政治現狀的務實的解決方案。兩岸彼此都能擁有對岸的外交空間,從而解決臺灣同胞關心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外交空間。 儘管這樣安排在國際上會出現兩個合法的中國,但由於兩岸僅是相互有限承認,而不是雙重承認,仍與兩岸都在堅持的一箇中國原則並不矛盾,而且對等尊嚴公平。哪一方要是覺得被矮化,可以儘量不要去對方的建(邦)交國。

兩岸不論在國際上不搞雙重承認,還是在國內不搞主權相互承認,都是爲了避免造成兩個實質分裂的中國,這樣就把兩岸關係從「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階段提升到「主權相互有限承認,治權相互承認」的階段,也可以說是把兩岸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對立階段推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階段。兩岸可在以繼續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通過理性溝通和不斷交流,逐步實現兩岸主流民意的融合。五、「 兩岸的前途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這句話是兩岸實現和平的核心,兩岸的前途包括臺灣的前途和大陸的前途,都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臺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最早是由陳水扁執政時,打着「主權在民」的旗號提出的,現在成爲藍綠兩大陣營的共識。大陸人認爲民進黨「臺獨」,國民黨「獨臺」或「隱性臺獨」,根源就在於此。兩岸實現和解,最終要考慮兩岸人民的願意,如果只考慮2300萬臺灣人民的願意,而不考慮13億大陸人民的願意,當大陸民意和臺灣民意不一致時,兩岸就會產生對抗。陳水扁推行臺獨政策時,美國也認爲「臺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是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主張。因此,只有確立「 兩岸的前途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這一政治共識,兩岸人民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兩岸才能最終消除政治對立,實現永久的和平。中華主權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主權聯盟,是兩岸統一之前特殊歷史時期的臨時架構。中華主權不同於中華聯邦,聯邦是由主權獨立國家組成的。譬如,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但澳大利亞擁有獨立的國家主權。中華主權有點類似但也不同於國家聯盟,兩岸接受中華共識後,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把主權交還給兩岸人民,都不再是各自聲稱的主權獨立的國家 ,而只是中華主權框架下的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就像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前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一樣,都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只是一個政治實體。不同的是,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不能代表蘇聯,而中華主權框架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自的邦(建)交國中能夠代表中華主權。中華共識是對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繼承和超越。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而中華共識的內涵是一箇中華民族,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互不隸屬、都把主權交還給人民、只有治權的中國。臺灣問題不同於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和澳門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和殖民國家之間的主權移交,而臺灣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內部主權爭議破解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提出,成功化解社資兩種社會制度的爭議,順利收回了香港和澳門;中華共識的提出,能夠破解兩岸難度最大的主權爭議,也必將推動兩岸早日實現和平。中華共識的設想是我充分研究和分析國、共、民三黨創建以來各個時期的政黨關係,沿着並理順兩岸分治後的歷史脈絡,以及摸準兩岸雙方的接受底線後開創性提出的。當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基本沿襲兩蔣時代的國家思維,有中國觀但缺乏國際觀,只能夠解決兩岸和平問題,而不能解決兩岸與他國的國際關係問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沿襲的是李扁時代的「兩國論」思維,有國際觀但缺少中國觀,能夠解決兩岸與他國的國際關係問題,但不能解決兩岸的和平問題,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都與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沒有交集。若把國民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民進黨的「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臺灣共識相加起來,再與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一箇中國原則相對接,就是我提議的中華共識的全部內涵。換句話說,中華共識包容國、民、共三黨的兩岸政策,是一個國、民、共三黨都能接受的兩岸和解共贏方案,也是兩岸實現和平的必然選擇。中華共識達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兩岸都要做出讓步,尊重和有限承認對岸政權,這牽及雙方兩岸政策的重大調整。執政臺灣的國民黨做出這樣的決策,在臺灣肯定會揹負「傾中賣臺」的罵名;執政大陸的共產黨做出這樣的決策,在大陸也會被指責爲「向早已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投降」,難度之大是可以預見的。政治議題再難破解,兩岸終歸還是要面對。馬英九先生在連任勝選後曾說,自己雖然沒有連任的壓力,但有歷史評價的壓力。對於大陸習近平先生而言,雖沒有連任的壓力,也有歷史評價的壓力。而評價一個政治家,不僅要看他當任時做了什麼,更要看他能爲後人和歷史留下什麼。爲了兩岸民衆的福祉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雙方都能各退一步,兩岸的和平曙光就會立呈世人面前,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偉業。中華共識緊緊抓住困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矛盾,打破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固有的主權觀念,以民爲本,爲兩岸設置一個最大公約數。以中華共識爲基礎,兩岸可以搭建一個將兩岸重疊主權合二爲一的民主的和平架構,爲兩岸主權對立提出破解之道,這不僅符合大陸追求兩岸和平的願望,也符合臺灣「主權在民」的憲法精神,並且能夠滿足當前臺灣社會希望維持現狀的政治訴求。兩岸分治後的主權對立本身就是國共內戰造成的,執政兩岸的國共兩黨理應負起民族和解的責任,率先接受中華共識,然後再引導兩岸雙方接受中華共識,並在中華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習馬會晤,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兩岸達成中華共識後,我希望兩岸四地的同胞及海外華人快速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逐步形成一種兼具臺灣資本主義制度和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能夠實現社資兩種社會制度優勢互補的新型社會制度,創造出以中華爲主、讓全人類受益的新普世價值。社資兩種社會制度都是外國人發明的,而這種新型社會制度是我們兩岸中國人集體創造的。因此,中華共識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獨一無二的。最後,我點名期待馬英九先生率先就中華共識發表看法,爲兩岸探討中華共識 、實現習馬會晤提速。這份公開信如果沒有得到習近平主席的親自批准,是很難在大陸主流媒體上轉載的。我也期待:在兩岸和解新局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一定能作出無愧於時代和歷史的英明決定。

兩岸的中國人,加油呀!此致敬禮!中國大陸民間學者:楊海峰

2014年2月14日情人節

●作者楊海峰,大陸民間學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