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 陸倡導新節約主義

北京太平路小學將廢舊飲料瓶安全回收再利用。(中新社資料照片

福建泉州市一企業響應「善糧行動」,餐後的員工展示各自的「光盤」。(新華社資料照片)

石詠

往餘姚北高鐵站的路上,徐師傅講了這麼一段經歷,他說,這個樑弄鎮的老百姓多半都是經營戶外燈具的,以往那些年頭,官府比較好說話,他們都可以「化廢爲寶」。比方說,快車道弧形燈爲8米高,他們交貨之後,過了3至5年政府要更新換代,他們就把舊的燈杆收回來,在工廠把下半截鋸掉,上半截還可以重新粉刷之後,變成普通街道的長臂燈出售,後來上面查的嚴,這招就不靈了。聽來有道理,永續經營的理念是:再利用、再循環。如果能把可以用的都重新拾起,是不是就可以達到「節約」的目的?於是,各種可以想的方法都在《浪費可恥、節約爲榮》的號召下動了起來。

最先行動的是:節約糧食。鐵道部梧州貨運中心食堂裡,廚師拿着一本「節約經」,依照每個人的食量分餐,稱爲「個性分餐」和「少盛多添」。格爾木電務段則以二維碼餐制預備員工餐,而不像以往大食堂的自助式,吃不完就扔掉。武威南車務段高臺南站職工乾脆在院子空地裡面開闢小菜園,吃上自己種的果菜。廣州段的職工餐廳則推出正常量和小份量兩種規格,如果選上小份量米飯,則可以集結印花換水果。

率先執行光盤行動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勢在必行,也延續了前些年杜絕公款吃喝的政策。根據官方的統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高達兩千億人民幣,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在這麼多年推動「奔向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階段,一些人還在爲三餐溫飽流淚,一些人經常是紙醉金迷

爲甚麼會在餐桌上浪費這麼多?一羣來自江浙一帶的老闆娘這麼說:爲了面子,中國人嘛!請客哪有小氣的?我們都是十個人十個菜,一點都不含糊的,尤其是有朋友或客戶來,怎麼可能少點一點?一定要讓客人吃得飽、吃的好,纔算是一個好主人。那不是浪費嗎?不會,現在有「光盤行動」,我們都會全部打包帶走的,第二天能吃就吃,不能吃就自己處理掉,不過多半會拿來煮粥,搭配一下還可以再利用,或者用來喂狗。

「光盤行動」已經喊了幾年都沒有甚麼大動作,只是一場疫情,讓「糧食可能緊缺」變成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在此之前有中美貿易戰,在此之後有華南華中水災,再加上豬瘟肆虐,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缺糧食,成爲一個戰略性的考量。在這個當口推動節約口糧,其實是個適當的時機,也是必要的手段。

舉國之力倡導節約

於是倡導節約行動開始了,幾乎任何餐廳的桌上和牆上,都會製作一系列的宣傳標語,倡導減量。更嚴格的地方是,每個餐廳都要派一個「督導員」看着客人如何點餐,禁止浪費,實行N-1的制度,十個人最好是點九個菜。

要開始過「緊日子」是由上而下的,各省市紀檢監察機關都下發通知,將年度預算緊縮,而且規定要實施在每日的工作項目中。比方培訓差旅費用要比上年減少20%以上,因公出國則減少30%以上,各單位要做到精細化管理,實施績效預算管理,嚴格掌控禁止鋪張浪費。

一些社區的行動比較敏捷,簡單可以做到的,就是在每個電燈開關上面,貼上一張紙條,隨手關燈,節約能源,或者是把原有不能省電的燈換成省電燈泡。一些城市大力宣導綠色出行,共享單車或共享汽車可以替代自行駕車,推動新能源車(電動車)給予補助和獎勵,讓大家少用汽油。

市民小算盤更厲害

同時,互聯網上的電商也會推出像是「拼多多」、京東旗下的二手平臺「拍拍」這一類可以把舊貨出清或者共同購物的消費模式,讓人們可以有更多選擇,不但是讓東西更便宜,而且不用的可以清出去。

江蘇湖州的小孫是一家企業負責人,32歲,她就很直白的說:「我們生意人自己會琢磨該怎麼花?該怎麼省?用不着教。你看,我的手機上有各種APP,我要買東西的時候會到每個平臺上去搜,直到搜到性價比最高的那個纔會出手。」一語道破事情的關鍵,無論是上有政策或是下有對策,商人肚子裡的那把秤纔是王道。錢多多花,錢少少花,沒錢不花,經濟學家怎麼出理論,都沒有小市民自己的小算盤厲害。

作者簡介 石詠琦

海峽兩岸著名培訓師、作家。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經濟學研究所訪問學者。新世紀形象管理學院及形象大使創辦人、亞洲行政專業秘書協會榮譽會長、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秘書專業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客座教授、黑龍江工業學院秘書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秘書事務所聯盟特聘專家、中國抗衰老促進會教育培訓工作委員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中華國際時尚美學育成協會常務理事、藝術養生推廣協會榮譽顧問、(臺灣)國際禮賓親善協會榮譽顧問、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名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