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被「騙」到了嗎? 2016食安謠言大彙整!
網路早已成爲民衆生活的一部份,而隨着其便利性所帶來的資訊爆炸問題也一直不斷被討論着,因爲民衆難以辨識內容真僞、卻被內容激發而急於分享,更使得無遠弗屆的網路謠言成爲目前學界研究的一個分支。究竟網路謠言常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呢?《食力》帶你一探究竟!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表示,就平常觀察來看,與健康相關的主題往往最受民衆關注,因此在所有類型的謠言中,食謠言出現的比例也很高;而近年來社羣網站、行動通訊軟體蓬勃發展更使各種網路謠言的數量增加,原本佔比就較高的食謠言也就愈來愈多。
《食力》利用「Qsearch臉書大數據」調查找出2016年網友熱議的十大食謠言,依Qsearch對於社羣參與熱度的加權計算方式(按贊數*0.1+留言數*0.1+分享數),統計出社羣討論熱度排名,依序爲「日本核災食品謠言」、「香蕉冷凍後多酚變兩倍」、「濾掛式咖啡有溼強劑會致癌」、「黑心陽春麪導致臺灣人洗腎」、「基改食品相關謠言」、「免洗筷圈數代表回收次數」、「秋刀魚身上有洞代表線蟲超標」、「空心菜中容易有水蛭」、「不沾鍋有毒」、「魷魚香腸一起吃會致癌」。調查方法詳見〈食安總不安?2016年網友熱議食安事件與謠言大公開!〉
其中,因日本核災食品謠言、基改食品謠言各有不只1則社羣討論熱度高於500的謠言,因此以社羣討論熱度高於500的相關謠言之社羣討論熱度相加計算後排名。核災食品謠言包含:核災使鮭魚長滿腫瘤、美國FDA對日本食品嚴格管制、農民穿輻射防護衣種田,以及專家說很多物種突變、不敢吃日本核災食品等4則;基改食品相關謠言包含:美國宣佈基改食品有毒、市售麪包來自基改小麥、基改食品可從條碼辨認等3則。
《食力》分析這些謠言的組成,發現有幾種類型:一、張冠李戴2016年度十大食謠言中,如核災謠言的「鮭魚長滿腫瘤」、「美國FDA嚴格管制日本食品進口」,以及基改食品謠言中的「市售麪包來自基改小麥」,還有「黑心陽春麪事件」、「秋刀魚魚身有洞代表線蟲超標」,都是利用舊新聞或其他素材重新包裝後所來的網路謠言。
「鮭魚長腫瘤」圖早被查出是鮭魚感染寄生蟲等症狀的圖片,與核災無關。而網傳美國FDA嚴格管制日本食品的說法,食藥署解釋其實是2011年核災剛爆發時的聲明。黑心陽春麪則是2015年查獲的案件。而基改小麥謠言可能來自美國基改小麥污染事件,但食藥署表示監測進口小麥並未發現混有基改小麥。秋刀魚魚身有洞也與線蟲無關,屬於正常現象。
二、空穴來風除了以上兩種類型之外,還有一種完全屬於空穴來風的謠言,如「濾掛式咖啡使用溼強劑」、「可由條碼分辨出基改食品」、「免洗筷圈數代表回收數」、「空心菜易躲水蛭」等,都是屬於此類憑空捏造出的謠言。
食藥署解釋,市售濾掛式咖啡並非使用紙類爲原料,也不需使用溼強劑,但此謠言來自於知名腎臟科醫師江守山的臉書貼文,因其專家加持的光環,使得媒體爭相引述報導,引發網友大量的討論,謠言熱度衝上排行第三名。至於「可由條碼辨別基改食品」的說法也完全沒有根據,卻在民衆普遍不瞭解基因食品的前提下,以看起來是知識性的標題來誘導民衆。「免洗筷圈數代表回收數」也僅爲民衆說法,廠商表示根本不敷成本。「空心菜易躲水蛭」更與空心菜的耕種環境和植物特徵不符,發生機率極低。
三、過度解讀另外,如「冷凍香蕉多酚變兩倍」、「美國宣佈基改有毒」等謠言,則是把單一學者言論或研究結果當作定論,但其實科學事實往往需要經過衆多實驗才能證明,只把單一研究當作結論並不適當。而「不沾鍋有毒」與「香腸和魷魚一起吃會致癌」,則是把「可能發生的風險」擴大成「肯定會有危害」。
不沾鍋有毒的說法是來自於不沾鍋塗層受損後可能釋出有害物質,但在正確使用下尚不致危害人體;而雖然香腸所含的亞硝酸鹽與魷魚中所含的胺類在理論上來說可能會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但食藥署表示若是依照規定使用亞硝酸鹽,應不致於危害健康。
四、標題殺人2016年度十大食謠言中,還有一類屬於「標題殺人」的謠言,如中天快點TV的〈逼臺人吃日核災食品?專家:很多物種都突變,我不敢吃〉報導,在文字或影片中都沒有任何專家說出標題中的言論,卻讓這樣的資訊在網路上傳播,恐有誤導民衆之嫌。而COCO大馬網站的〈農民穿輻射防護衣種田?! 這樣食品你敢吃? ?〉一文則是在內文中說明謠言已被破解。不過在目前許多民衆不會詳讀內文,甚至只看標題就轉傳的情形下,也很可能造成民衆誤解。
黃俊儒表示,他曾做過研究探討文章標題、內文和圖片對一般民衆的影響,發現多數民衆都會嚴重受到標題影響。也凸顯出聳動的標題其實非常有可能誤導民衆,而許多媒體或內容網站爲了吸引點閱率而以聳動標題吸睛,恐怕也使謠言亂象愈發猖獗。
那麼到底該如何分辨網路謠言呢?黃俊儒提出看到新訊息時可以採取的步驟。首先是確認消息來源:《食力》就發現2016年度十大食謠言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注明網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的內容農場,消息可信度低。當判斷消息來源可信之後,則可以開始進行下一步:「內容分析、反向確認」,也就是確認「這個主題,除了這一種說法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說法。它是一個被廣爲接受的定論,還是它是一個目前爲止還有各種爭議的議題。」黃俊儒解釋,而瞭解不同媒體內容產出的過程,以及科學研究的過程則是培養自己謠言破解能力的關鍵。
《食力》也提醒各位讀者,在收到食品相關訊息的時候,莫急莫慌莫害怕,別急着按下分享鍵,先靜下心確認資訊來源,若來源不明確、看似新聞報導卻沒有明確的報導日期、標題或內文看來很可怕卻無有力證據時,可以先上網google是否有其他說法,或是查詢食藥署網站「食藥闢謠專區」、撥打「食安專線1919」等進行確認。否則,若是隨意散佈網路謠言,有可能觸犯《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妨害安寧秩序,甚至是《刑法》第151條恐嚇公衆罪、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
本文由食力【眼睛業障重呀!你也被食謠言騙了嗎?】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