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劫富也能濟貧的葵花寶典
《東吳企管財經講堂》第四季第五場次18日舉辦,邀請前行政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陳沖(中)擔任主持人。(圖/陳昱光)
在全球化、自動化、資本獲利提高等因素綜合影響之下,全球所得分配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都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嚴重問題。美國正在進行的民主黨總統初選,就聚焦在如何增加政府財源,用來協助弱勢者改善生活。
桑德斯主張採行極端方案,應課徵「富人稅」、提高遺產稅,讓富豪財富15年內減半。彭博則主張溫和手段,對企業和富人加稅、取消部分川普的減稅措施。在助貧方案上,剛退出初選的華裔楊安澤,獨樹一幟主張提供18歲以上國民「基本生活收入」,不設定條件,讓每個國民都擁有基本生活水準,以維持其身心理健康、提高對僱主的議價能力、減少社會福利的行政成本,雖然其支持度偏低,未能競選到底,但他的主張已引發美國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
提供全民基本所得
臺灣幾年前也曾有人提出過類似的構想,其實這個概念國際間早就有過討論,芬蘭、加拿大、那密比亞和印度等國曾經小規模試辦,但成效不一。前行政院長陳沖日前在研討會中,主張針對知識型經濟時代來臨,政府應考慮零工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思考建立「普遍性基本所得」(又稱「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維持國民基本生活保障。面對所得分配惡化現狀及零工經濟的未來趨勢,蔡政府的確應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探究其是否可行。
陳沖認爲,未來人工智慧(或機械人)逐漸取代人工,加上大量「非正規」勞工,將產生大量需要幫助的窮人。採用比爾蓋茲的想法,可對取代勞工的機器人課稅來取得財源,然後派發所有國民「普遍性基本所得」,來保障全民擁有基本生活條件。臺灣已成立「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非營利組織,並提出完整的研究方案來推動這個構想。
這個解決方案雖有不少優點,但財政支出必然是「天文數字」,必須增稅和整並現有福利方案纔可能實施,對相對保守的臺灣社會衝擊頗大,可能仍須從長計議。
但無論如何,讓臺灣相對弱勢的行業,特別是目前受新冠肺炎嚴重衝擊的庶民產業,如何在抗疫結束後能有效強化其競爭力,以提高其勞工薪資,得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致掉隊,已經是政府無法逃避的責任。可惜,截至目前爲止,不僅未見系統性的方案,政府也未展現任何規畫的企圖,着實令人擔憂。
分配惡化必須面對
和推動方案同樣重要的是,實施的財源何在?一般當然都會想到加稅,就像目前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角逐羣,但是由於臺灣近年來經濟成長遲緩,在選票壓力下,任何增稅構想都有「政治不正確」的疑慮。調整預算分配可以是另一個途徑,但國人長期習慣於「漸進調整」式的預算更動,很難用「零基預算」式的劇烈增減來提供足夠財源。可行的方法,大概就只有創造政府收入來支應所需。但是,從何來創造政府收入呢?
過去幾年,蔡政府在稅收保守編列下,都產生了相當的超徵。但是,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工商業大受衝擊之下,創造賦稅超收已變得相對困難。不過,由於5G頻道拍賣如脫繮野馬,第1階段已達1380億元,超過設定目標440億元幾乎達千億元,足以融通當前發展庶民行業數年所需,政府可以慎重思考將這筆龐大資源用在這項穩定社會、防範未然的社會工程上面。
至於未來財源,可以慎重思考幾種途徑,包括各方多次建議的「松山機場遷建」可騰出200餘公頃的龐大資源,全部或局部改爲商業用地,或是成立「國家主權基金」,委由國際著名、績效良好的基金協助管理;臺糖現有5萬餘公頃土地,可釋出部分供工商使用,都可獲得千億或上兆元的龐大資源,足以支應所得重分配和發展庶民行業的中長期所需費用。蔡總統目前已無競選壓力,正是審慎思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的最佳時機。
所得分配惡化,已經成爲國家社會穩定與否的關鍵課題,所有國家都必須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蔡政府既已獲得817萬選民的高度寄託,有足夠民意支持,應負責地規畫全民共享經濟的系統性方案,方能不負選民所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