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癡心愛國的陳儀(郭冠英)
228事件時的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圖:郭冠英提供)
二二八的歷史完全顛倒,真相被掩蓋,現成了臺獨正當化的根基,把當年打殺中國人的暴行完全美化,行政長官陳儀最被醜化,陳儀其實被公認是我國最好的清官。而當時事件的處理,陳儀、蔣介石、白崇禧都做得不錯,要勉強說有錯,那實在可說是誤判寬仁而已。
事前,民國35年11月,陳儀要把駐臺的60軍、72軍調走。蔣介石在臺灣光復一週年到臺灣來慶祝,看臺灣萬民歡呼,人心甚佳,就問陳儀可否讓軍隊調走,蔣在山東勦共需要。陳同意,他的親信湯恩伯及林蔚等,就由南京飛來臺勸阻。湯說:「臺人新附,人心未定,一旦有變,何以應付?尤其是在日軍服役及勞工分子,因受日人皇民化教育,恐其仇視祖國,可能結聚作亂,需駐軍防變。」陳儀說:「我以至誠愛護臺灣人,臺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
事發後,蔣介石即在《上月反省錄》中寫道:「臺灣暴民乘國軍離臺,政府武力空虛之機,發動全省暴動,此實不測之禍亂,是亦人事不臧,公俠疏忽無智所致也。」他又寫:「臺灣羣衆爲反對紙菸專賣等,起而仇殺內地各省同胞,其暴動地區已漸擴大,以軍隊調離臺灣,是亦一重要原因也。」
事件起因就是日本人的仇視中國,即湯恩伯擔心的仇視祖國情結,加上美機轟炸、經濟蕭條、戰後糧食短缺、通貨膨脹及社會秩序破壞等等,不過這只是次要因素。所謂的「官逼民反」或「窳政」,都是欲加之罪,這完全是政治扭曲後的假記憶,並非歷史真相。
首先來臺的中央社駐臺主任葉明勳就說,陳儀廉潔律己,在松山機場一下飛機就說:「我是來做事,不是來做官。」陳儀帶來的幹部如嚴家淦、任顯羣、孫運璇、謝東閔、黃國書等,也是好官能吏,葉說:「但他忽視了臺灣甫脫離日本統治,猶未調養生息的特殊社會環境,民主寬容,在政治上放得太鬆,給臺胞參政權,電臺報紙、集會遊行皆放任自由,結果反生意外。」
(圖:郭冠英提供)
紀念二二八實在說不通,因爲當天是外省人在臺北被毆殺,然後蔓延到全省,到3月底事已平,還有幾千人擠在基隆碼頭,想逃回福建,如驚弓之鳥。
談這件暴亂有點不可思議的是,只有好人,沒有壞人。事件中前死的外省人無辜,後死的本省人也無辜,那壞人到哪裡去了?
事件後陳儀隻身離臺,其政策及幹部未動,接陳的魏道明蕭規曹隨,後來陳誠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也是陳儀最初的規畫,那所謂外省人的「窳政」,究竟是何所指?
經歷此事的新聞界人士江慕雲,在一篇的〈爲臺灣說話〉的文章中,對陳儀在臺灣的施政,有下列評述:「陳儀長官沒有希望臺灣弄不好的理由,他有理想,他想着在海島真正實現三民主義,作爲三民主義的實驗園地。
他要在一個目標和一個組識之下,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獲得全般的配合,使海島成爲一個真正的樂園。
(圖:郭冠英提供)
他採取建立經濟防波堤的辦法,在經濟上以專賣貿易政策彌補省庫的財政,以獨力來擋拒中央對臺灣的索求,以政府經營的工廠發揮生產效能,用大量資金,從事復興建設,也企圖以政府的土地交給佃農集體耕種…。
他反對臺灣駐兵,他絕不希望而且也不必要以軍隊來增加臺灣人民的麻煩和負擔,認爲這不是征服的土地。他有理想,有計劃,有魄力,他應該欣受臺灣人民的擁護,而事實竟不盡然。」
行政院長翁文灝在民國39年陳死後,曾以此詩懷念他:
「海陸東南治績豐,驚心旦夕棄前功;
試看執楫理財士,盡出生前識拔中。」
二二八事件的時序大致如下:
27日晚,查緝私煙,打死一流氓。
28早,暴民燒殺菸酒公賣局。下午,攻打長官公署,搶奪衛兵槍枝,暴亂開始,全面毆殺外省人。「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成立。
3月1~8日,暴亂蔓延全省。「處委會」爲暴民控制,各地政府、警局被佔領接管,電臺廣播推翻政府。蔣介石日記載;「自上月28日起,由臺北延至全臺各縣市,對中央及外省人員與商民一律毆擊,死傷已知者達數百人之多。陳公俠不事先預防,又不實報,及事至燎原,乃始求援,可嘆!特派海陸軍赴臺,增強兵力。此時共匪組織尚未深入,或易爲力,惟無精兵可派,甚爲顧慮。善後方策,尚未決定。現時惟有懷柔。此種臺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遺忘祖國,故皆畏威而不懷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