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辭掉年薪300萬工作 在鄉下開「有機書店」意外成功

圖文/鏡週刊這幾年,各地書店一間一間地關新竹關西老街上卻有間有機書店,書店沒裝冷氣書櫃只是簡易釘在牆上的木板,跟一旁的碾米機、老傢俱跟懷舊古物並置,都是鄰居覺得適合纔拿來放的。裡面的書只換不賣,換一次20元,想換幾本都行開店初期月營業額只有1000元。48歲的老闆盧文鈞清瘦身材,配上一身輕便T-shirt跟頭巾,一派輕鬆說:「這間書店不賺錢也沒關係,20元只是希望認同這理念的人可以支持,但常常有人放超過20元。」

有機書店顧名思義,從無到有,一切發生都是自然煉接而成,盧文鈞說剛開張時,他還跟路人介紹這是「有機蔬店」,「只不過『蔬』寫錯字了。」講一講就笑場了。確實,連老闆成爲愛書人都是個意外。盧文鈞跟大多數的人一樣,在學時都是爲考試而唸書,不太看課外書,直到退伍後,偶然在書店翻到《風鳥皮諾查》,「覺得太神奇了,原來鳥的故事可以這樣寫。」之後每晚瘋狂看書,一個月看十來本,不時跑去出版社清倉拍賣,每次以50本爲單位扛書回家,家中堆了近1萬本書。

「原本只是家裡書多到堆不下、租的房子太大住不完,就把書擺來這裡,擺了也會想跟鄰居說:來啊,這裡很多書可以看,看也不用錢。」後來他想到,自己若願意拿書出來分享,也許別人也願意,這裡漸漸成了所謂的書店。

雖然書店不賣蔬菜,但確實有賣米。今天的午餐就是他種的米,三菜一湯則是他去年發起的共餐,「反正鄉下地方一兩個人很難煮,社區很多媽媽去外面也吃不習慣,乾脆大家中午輪流煮,一起吃。」在這之前的10年,盧文鈞每天中午吃的,是公司一起訂的便當,當上班族午休只有40分鐘,吃飯,也不過是機械式地清空盒裡的飯菜

從小在臺北都會長大的他,卻嚮往鄉下風景,常跑去蘆洲種田農家,大學選志願時只填中南部的學校,「老實說是想逃離人多車多的臺北,去其他地方看看。」數學系畢業後,他在臺中資訊公司上班,工作安逸又穩定,辦公室一坐就是10年,36歲當到年薪300萬的資訊長,卻開始感到乏味,「當到主管底下都有人替你做事,一天工作8小時,每天大概4小時就處理完工作,感覺自己好像沒有成長。」就算不厭惡工作,他也不得不開始思考:「難道接下來20年都要這樣過嗎?」這次他不只要逃離城市,還要逃離讓他安逸的位置。

只不過,別人的逃跑計劃縝密又有備案,盧文鈞的卻連路線都還沒想好,「只知道我想辭職做真正想做的事,雖然還不知道那件事是什麼。」他有家庭要養,辭職時也憂心會不會餓死,他先轉換跑道,到環保公司當董事長特助,後來又在臺北開一間腳踏車店,但經營不善半年就收掉。後來又陸續換了許多工作。

直到7年後,他偶然到關西老街出差,愛上這裡的老屋跟慢步調,便把妻子小孩留在臺中,自己租下老房子工作室,靠接企業顧問案子維生。現在的態度轉變成:「反正餓不死就好。」

剛搬來關西老街時,隔壁太太看他隻身一人,晚餐外食,不時就會拿一分多煮的晚餐給他,「在小鎮不可能像在都市,都躲在水泥房裡,從書店走出來跟鄰居一定有互動嘛,住三個月就算不知道名字,也都認得臉孔。」盧文鈞說這份「多煮」的晚餐,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不要浪費食物,但對他而言感覺很特別,讓他開始思考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一開始鄰居不知道他爲何要來人口不到2萬的鄉下開書店,也不敢走進去,但他積極舉辦故事朗讀、音樂會,找返鄉青年來當小管家,不到4年,有越來越多主動居民加入,希望透過書店的力量活化社區。採訪這天雖然是平日,一早就有人悠哉地坐着看報紙、也有學生下課來等媽媽,「假日還有人把小孩丟在這,就跑去買菜了。」盧文鈞笑着說,讓這裡不經意成了社區活動中心,似乎是令他最驕傲的事。

去年,盧文鈞聽說全臺灣現在只剩不到5戶農家仍用水牛犁田,乾脆當起農夫來,跟幾位朋友合租農地循古法種米。他指着去年收成的米,包裝上寫着「看天吃飯」,說那是他來鄉下後最大的體悟。「你可以想像牛就是一個朋友,跟朋友做事的時候你不會說要鞭打他、逼他工作,他會有發脾氣的時候,也要適度遷就他。」嘴巴說的是不要對自然萬物強求,也像在提醒不要對自己予取予求。

「看看這個社會大家追逐的是什麼,一天拚命工作十幾個小時,幹到副理就想升經理,升到經理就會想當協理,工作的2、30年就一直在做這件事,可是真的到這個位置時,卻發現並不那麼快樂,慾望一直沒得到滿足。」這是盧文鈞難得語氣激動的時刻。

犁田、割稻、碾米這些粗重的體力活都做過一輪,他才知道吃一碗飯如此不易,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禪意。「我開始去思考以前的人怎麼生活,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物質的東西嗎?你看飯也不用吃很多啊,就會去簡化自己的慾望。」兩分地的大小,用機器犁田只要2小時,他們用牛隻卻花3天才完成,連追求效率和快速的慾望都想放下。

出社會10年,他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迅速爬上世俗認爲成功的職位,問他下個10年的計劃會是什麼?他卻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發揚他的書店理念,「其實10年真的不長,能用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就很棒了。」心慢下來之後,他的時鐘也不必再迎合他人的速度。

更多鏡週刊報導【吃便當】我忘記媽媽長相了 只記得麻油雞米糕的味道【吃便當】63歲公主病老媽把自己嫁到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