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失利 錦鯉養殖日漸沒落
苦撐▲錦鯉「龍魚」,尾鰭飄逸、鬍鬚修長,姿態優雅更勝紅龍、金龍。(張力可攝)
▲佳和錦鯉養殖場的黃承紹已是第二代,他說受全球景氣和中國興起的影響,臺灣業者幾乎都是在苦撐。(張力可攝)
臺灣錦鯉養殖世界聞名,十餘年前,臺灣有數百業者專養錦鯉,外銷歐、美及東南亞,受全球景氣影響,本地養殖一路衰退到只剩近卅家,其中三分之一位於桃園縣。由於對岸近年低價切入外銷市場,且技術參差不齊,間接影響行情,本地養殖業者只能苦撐待變。
在龍潭鄉經營廿年的佳和錦鯉園黃清海、黃承紹說,傳說錦鯉是從中國傳至日本,但日本鑽研繁殖近一世紀,技術和風氣領先世界。歐洲源於德國的錦鯉和東方錦鯉不同,東方錦鯉有麟,德國種無麟,不管有麟、無麟,早已繁殖出各種混血種。
對岸低價外銷 間接影響行情
黃承紹說,民國八十六至九十年間,錦鯉業欣欣向榮,當時一尾廿公分魚苗開價三至五萬元,年營業額可達億元。近年大環境糟,訂單銳減,經常有行無市,加上對岸養殖者暴增,價格混亂,本地業者只能苦撐待變。
傳統錦鯉尾巴硬而短,過去十幾年包括臺灣和歐、美則流行尾鰭又大又長,魚嘴還有鬍鬚的「龍魚」。龍魚被歐美稱爲「蝴蝶」(butterfly),黃家位於龍潭的養殖場就是發源地。
民國八十年代初,黃清海從日本進口幾十尾茶鯉,這批魚苗後代中,有兩隻基因突變的長尾鰭,由突變種搭配其他種後,經第四至五代逐漸固定,形成長鰭飄逸、鼻上有絨球、鬍鬚又長的新種。黃家人取名龍鳳錦鯉,成功外銷奠定國際領先地位,可謂臺灣之光。
龍魚等級雖次於地位崇高的日本錦鯉,更適於一般水族箱。牠們的游水姿態比紅龍、金龍優雅,近廿公分尾鰭搭配口胡,經燈光折射宛如龍騰,較之短尾鰭、沒鬍鬚的傳統錦鯉氣派。
中國因素是本地業者新的考驗,畢竟中國內需市場龐大,甚至不輸給歐、美和東南亞的總和。中國大陸的等級制度不健全,削價競爭嚴重,技術參差不齊、價格混亂,間接影響海峽對岸臺灣養殖者的外銷行情。不過臺灣人畢竟有領先的技術和做事勤奮等優勢,只要產、官、學界加強合作,臺灣的錦鯉事業仍有「反攻大陸」和征服世界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