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休息站4死4傷 臉書粉專AI分析:道路設計有3大問題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日前發生電動轎車自撞分隔島起火燃燒車禍,造成4死4重傷憾事。臉書粉專「標線改造臺灣路」主編劉冠頡把發生事故地點的照片貼給「ChatGPT」,用人工智慧分析問題與改善方式,得出「車輛引導不足」等3大設計問題,且具參考價值,在分隔島已發生多起事故下,值得檢討。
他因此把結論貼上粉專,僅17小時就引來上百則留言和也30多次轉發,甚至有人留言「支持交通部直接撤換,改成 AI 交通部」、「三年12起事故,,高工局還是堅稱設計無失當」,不過也有人認爲「圖貼的這麼偏頗,就這樣一小角」、「這個事件就是那個駕駛沒在看路造成的啦」。
以下是ChatGPT的答覆:從這張圖(照片)可以看出,該側車道的設計存在潛在的問題,特別是在駕駛者的視覺引導和失誤容忍度方面。以下是分析與建議:
1.設計問題分析
(1) 車輛引導不足
•斜紋分隔區域與入口匯流點的標線設計,可能未能有效引導駕駛者辨識出正確的行駛路徑。
•若駕駛者分心或不熟悉此地點,容易誤將分隔島當作行車道的一部分,進而發生碰撞。
(2) 分隔島位置與設計過於剛性
•該分隔島採用固定剛性結構(混凝土護欄),對於失控車輛沒有任何緩衝空間,可能導致嚴重碰撞事故。
•高速公路進出匝道的設計應考慮「失效安全」,減少碰撞的後果。
(3) 視線與速度管理不足
•該設計沒有明顯的減速警示或引導標誌,駕駛者若以高速進入,可能難以及時反應路徑變化。
•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側車道設計應優先考慮駕駛者的視覺反應需求,例如增加地面標線的提醒效果。
2. 與原諒性設計和失效安全結合
•原諒性設計:現在的分隔島是剛性結構,缺乏柔性防撞設施,無法容忍駕駛者的輕微失誤。建議改爲塑料導流桶、吸能護欄等柔性設施,減少碰撞的嚴重性。
•失效安全:在失誤發生後,應確保駕駛者和車輛的安全,避免分隔島設計成硬性障礙物。若駕駛者偏離路徑,應有足夠的緩衝空間,而不是直接撞擊剛性結構。
3. 改善建議
1.優化標線設計:
•增加匯流入口的對比色塊,讓駕駛者能明確分辨行駛方向。
•加設清晰的箭頭標誌,引導駕駛者正確進入匝道。
2.增設柔性設施:
•用塑料防撞桶取代混凝土分隔島,增加撞擊吸能效果。
•在分隔區域加裝反光貼條或動態減速燈,進一步提醒駕駛者注意。
3.減速與提醒措施:
•在進入匝道之前設置減速標線或提醒標誌。
•加設提示駕駛者減速的視覺警示(如路面顆粒標線或突起標誌)。
總結,該設計忽視了駕駛者潛在的操作錯誤和視覺誤判。優化設計時應以「原諒性」與「失效安全」爲核心,確保駕駛者即使犯錯也能減輕事故後果,進一步提升休息站的安全性與使用體驗。
劉冠頡讀大學時因赴歐洲當交換生,對當地的交通規畫感興趣,並持續關注臺灣的交通建設,他建立的臉書粉專「標線改造臺灣路」受到關注, 有7.1 萬位追蹤者。他另也提出,漸變長度也是這個設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也就是沒有預留一個行車距離,當駕駛發現犯錯時,能有時間可以立即改正。直接影響駕駛者的反應時間和操作安全性。延長漸變段並配合視覺引導和速度管理,可以有效改善這類側車道匯流區域的安全性,減少誤判與事故風險。
他也舉日本爲例,認爲日本的高速公路分隔島前的黃色緩衝結構是防撞緩衝裝置,可以減輕交通事故中對車輛與駕駛人的損害。其中,黃色緩衝物是高彈性塑料,而護欄則具吸能設計,例如褶皺式金屬吸能裝置或壓縮緩衝裝置。
臉書粉專「標線改造臺灣路」主編劉冠頡把發生事故地點的照片貼給「ChatGPT」,用人工智慧分析問題與改善方式,得出的答案竟非常有參考性。圖/劉冠頡提供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日前發生電動轎車自撞分隔島起火燃燒車禍,造成4死4重傷憾事。記者蔡維斌/翻攝
劉冠頡舉日本爲例,認爲日本的高速公路分隔島前的黃色緩衝結構是防撞緩衝裝置,可以減輕交通事故中對車輛與駕駛人的損害。圖/劉冠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