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理性看待化債額度,核心依然是通過發展來化債
近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爲了緩解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後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
他強調,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鞏固基層“三保”。
地方債務風險是當前市場一大擔憂點,化債壓力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地方財政發力。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信心亟待提振、財政發力備受期待之時,中央財政果斷推出近年來最大的支持化債舉措,無疑抓住了當前問題的“牛鼻子”。筆者跟一些專家、地方財政人士交流發現,大家也十分認可這項政策。
不少人都在猜測化債的債務限額規模,分析人士預測從2萬億元至10萬億元不等。
由於這次是近年力度最大舉措,因此有必要了解近些年化債額度情況。根據公開數據,2019年至2022年四年間財政部給予地方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隱性債務,化債總額度大概爲1.2萬億元。爲緩解地方債風險,2023年國務院出臺一攬子化債方案,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支持地方化債額度超2.2萬億元,2024年已安排1.2萬億元支持化債,目的是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即將出臺的化債要達到力度最大,至少應超過2023年的2.2萬億元。具體額度有待在10月下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披露,考慮到確定好額度再到層層下達至省、市、縣需要一段時間,今年僅剩兩個月要想完成鉅額發債任務並不現實,因此這一化債額度可能並非侷限於四季度發行,而很可能是未來幾年的化債額度。
既然是幾年的化債額度安排,那麼就有必要參考2015年至2018年那波化債情況。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之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更加規範,由於此前存量政府債務中,有超14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並非以政府債券形式存在,而是銀行貸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非債券方式存在,利息高週期短,因此最終在2015至2018四年間發行了12.2萬億元地方政府置換債券,來置換這些非政府債券形式的政府債務,實現了利息大幅降低,並延長償債週期。
筆者與一些專家交流得知,儘管近些年地方通過努力已經削減了一半以上隱性債務,風險安全可控,但存量隱性債務規模依然較大,至少超過10萬億元。因此如果此次推出三年或者四年週期的化債額度,那麼額度預期確實要適度提高。
不過,財長也表態除了上述一次性化債額度外,將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僅從今年的地方披露的情況看,支持化債的新增專項債規模就接近1萬億元。這也使得未來幾年真正支持地方化債額度,並不侷限於即將出臺的一次性化債額度。
除了財政端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隱性債務,化解債務風險外,金融端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通過展期降息,來支持地方化債。因此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不要只盯在即將推出的一次性化債額度上。
因此,市場不用過度關注此次化債額度,而更要從近年實際行動與最新財長表態中,讀出中國完全有能力控制地方債務風險,守住風險底線,且有空間、有工具能夠隨時靈活調控,化解潛在債務風險。
目前地方債務負擔較重,但中央財政負擔較輕,中央財政槓桿率遠低於主要國家。財長也在上述發佈會上強調,財政逆週期調節不限於支持地方化債等即將推出四項政策,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目前外界也有建言發行國債或特別國債來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而財長在發佈會上並未明確增加較大債務限額支持化債,究竟是增加中央財政債務限額還是地方債務限額,也給市場一些想象空間。不過筆者跟專家、地方財政人士交流時,大家普遍認爲中央財政不會直接用國債或特別國債來置換地方隱性債務,因爲一方面存在很大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實操很難。
儘管中央財政直接下場替地方還債可能性很小,但近些年中央財政通過其他形式增加地方財力,控制地方舉債,實質上也是在幫助地方騰出財力化債。
比如,近些年全國財政赤字擴大時,基本是中央財政赤字擴大,而地方財政赤字維持不變。去年底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也全部交給地方使用,不增加地方負擔。今年及未來幾年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也部分給地方使用,如今年1萬億元中的5000億元給地方使用。近兩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超過10萬億元,也是支持地方“三保”、促發展。
當然,目前地方債務置換本身只是一個展期降息緩釋風險舉措,而債務仍在那裡,只是用時間換空間,核心依然是通過發展來化債,而非簡單地壓減債務規模。
地方債務風險防範化解是一項長期工作,當前依然有少數地方違規舉債新增隱性債務,必須強化監管問責,真正遏制隱性債務增長,並建立隱性債務化解長效機制。而當下除了通過財政金融聯合發力,化解短期地方債務流動性風險外,更爲關鍵的是適度加大舉債,發揮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作用,着重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增長,通過發展來解決債務問題。
(作者系第一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