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穀子的生長

雄偉的太行山,縱橫的溝壑錯落梯田,獨特的氣候,孕育了勤勞的山裡人,也孕育了豐盛的穀子

穀子作爲太行山的主要作物,以耐旱、耐寒、耐瘠、耐存特性,千百年來成爲山裡人種植的首選。

穀子渾身都是寶。粒粒金色穀粒脫皮後變成金黃的小米粒,或熬粥,或煮飯,入口醇香,食之養人。脫下的穀殼稱爲“穀糠”,是上好的飼料。過去,穀草也棄不得,金黃的穀草風乾後,不僅是家養牲畜過冬的草料,而且是鄉村人修新房屋頂的好材料。行走在鄉村,多見屋頂上炊煙裊裊,這屋頂上鋪的就多爲穀草。

種植穀子的程序繁雜。每年秋收時節農民們在收割穀子的時候,會刻意挑選一些顆粒飽滿、谷籽圓潤穀穗,放在陽光下暴曬,去其水分。這些被選中的穀穗,肩上便有了新的使命,將承擔着來年的收成。

俗話說,農時貴如金。春天,大地解凍,農民們必須披星戴月追着時間奔跑,谷種也必須頂風冒雨追着時間奔跑。千百年來,在太行山區,農民和穀子,兩者命運總是緊緊地連在一起。

太行山的土層薄,春天多風,倒春寒是常有的事情。如何保證入土後的種子順利出苗,考驗的不僅是農民的種植經驗,更是谷種的耐性和堅韌。只有頑強地迎着倒春寒破土而出的谷種,纔是真正的勇士。這個季節,你輕輕地蹲下身,用耳朵貼近泥土,彷彿可以聽到泥土下面傳來的聲音。成羣結隊的種子正在用渾身的氣力,推開壓在身上、重如千斤的泥土,然後面向太陽,茁壯成長。

剛出土的嫩芽,怕冰冷的雨,怕呼嘯的風。長成的小穀苗兒,需要鬆土,又需要去苗。去苗就是把生長不好的穀苗兒拔掉,留下強壯、可頂風冒雨生長的好苗子。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山裡人稱之爲“間苗”。

間苗是最累人的。蹲下身會壓傷穀苗,站起來又間不到苗,必須半蹲着身子。幹一天活兒下來,流汗且不說,腰疼如錐刺。但身體疼痛對於農民來說,並不算什麼。最疼的還是農民們的心。因爲每一株出土的幼苗,他們都捨不得間掉,卻又不得不間掉。他們一邊間苗,一邊和幼苗對話安撫間掉的苗兒,鼓勵健壯生長的苗兒。

間苗後的穀子,一路昂首向天,頑強地生長。走進陰曆七月後,半尺高的穀子開始低頭,青穗兒開始灌漿。這時需要雨水,但又怕雨水。雨多了會腐爛,雨少了又灌不飽漿。進入秋天,穀子終於成熟了。這時最怕的是連陰雨,更怕提前到來的秋風

穀子是農民們的希望。穀子在田地裡努力地生長着,農民們在田壟精心地守護着。每一次穀子的生長,都會在農民的手上留下一層厚厚的老繭額頭上刻下一道深深的皺紋。農民們爲穀子擔憂,爲穀子揪心,更爲穀子而開懷歡笑。

只有真正懂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才能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真正瞭解穀子的生長,纔會發現在浩瀚的天地間,每一粒小小的種子都是一個敢於直面風雨的勇士,每一株莊稼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也纔會更懂得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每一粒米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