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死去只會被遺忘
Q: 你這人怎麼這樣?鼓勵過勞的醫護人員離職,以後沒有醫護人員怎麼辦?
A: 過勞的醫護人員需要休息。想休息,可以請假。如果連假都請不了,請問除了離職還有別條路嗎?
超速的車子如果不能煞車,只有撞毀一途。醫生護士都是人生父母養,叫人繼續過勞,真正「把狼A因啊西美料(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你看過醫護人員倒下嗎?我看過不少。
實習醫師因爲一天四十多牀次傷口換藥,換不完也沒人幫,在宿舍上吊自殺了。護理師懷疑因過勞,騎機車下班車禍身亡。住院醫師因爲壓力太大,門窗封死燒炭自殺。還有被人遺忘的林彥廷、陳至全、呂學堃。
倒下的人不會替自己說話,也不能替你看病。
Q: 你這樣講不對,應該要鼓勵他們積極去爭取,改變大環境,怎麼叫人一走了之呢?
A: 是的,在高速公路上煞車失靈,請快點打電話給製造商,修改煞車設計。
Q: 這什麼爛比喻。不是每個醫護人員都那麼累,我們應該連結還有餘裕的每個人,一起來改變環境。像是有志之士成立「醫勞盟」,就是爲了改變現狀。叫人腳底抹油,存何居心?
A: 我支持「醫勞盟」的理念,這是民主社會正確的發聲管道。前輩們近來迅速的搶佔媒體版面,相當不容易,也值得尊敬。最近,「基層護理工會」的成立,更是令人振奮。
然而,這世界不是非友即敵的:就因爲沒投給謝長廷,我就是國民黨?沒在塔里爾廣場流血,就是穆巴拉克的同路人?那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沒在現場,他是不是滿清遺毒啊?一百元鈔票上面那位,你認識吧。
A: 當然,錢多一點,基層員工都不會反對的(笑)。加薪後,任何護理人員都可以重新評估自己的去留,覺得這工作很不錯,多找些學弟妹一起來更好!
如果人員繼續流失,就表示問題並非「薪水太少」這麼簡單,而是比起診所護士、醫美護士、空姐、保險、直銷、研究助理這些工作,在醫院裡頭當護理師實在不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情。人工作,不只要錢,還要尊嚴、健康、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工作的成就感。
Q: 這些年輕護士不耐操、水蜜桃,對患者也沒有同理心,纔會想離職!
A: 我能理解,當你的世界只剩下醫院的時候,這麼想是很正常的。現在社會變化很大,有空多離開醫院走一走,眼界會比較寬,對身體也比較好。
試想,年輕人去王品當服務員,起薪24k低了些,但月休九天、晚上正常睡覺、有加班費、年終、旅遊補助、全勤獎金,傑出一點的,還有機會往上爬,能力夠者當店長,分享利潤,出去跟人家說自己是2727的重要幹部,股價四百多,多有面子。
或者,以護理背景轉藥廠業務,業績好的,70k很正常,電話費覈銷、配車或付給交通費也很正常,難得朋友來,上班時間到Dazzling喝個下午茶更是正常。
是的,業務工作有起有落並不穩定,但是跟「穩定」的把屎把尿、拍背抽痰、翻身擦澡輪三班,不知道哪個比較吸引人?
護理界的長官狀況、升遷體制、公職約聘對士氣的殺傷力,這些我就不多說了。
「花無百日紅」當然是個問題,但「花無紅」問題更大吧!
Q: 問題是健保,所以我們應該讓健保倒掉!
A: 問題不只是健保而已,的確護理費給付太低,但根本原因是「這個工作不吸引人」,懷着憧憬的年輕人一畢業,工作半年就會發現情況不對。
Q: 所以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
A: 系統性的問題要有系統性的解法,這必須從整體臺灣的醫護環境、給付、護理人力供需、與其他職業相比的競爭力去思考。
就像Nokia認爲,其市佔率消失,罪魁禍首是SmartPhone吃掉他們的市場,所以他們就跟Microsoft合作推出Lumia,橫空出世、衆所期待,但換來一片慘敗。
iPhone從來不由問題本身出發,而是系統性的用生態觀念重新定義市場。防堵問題,只會越堵越大,惟有順勢疏通、重新定義路徑,纔是正本清源之道。
換言之,我們是要整天救火,還是在蓋房子的時候就設計逃生梯、裝灑水頭、用防火材料?這是管理視野與高度的差異。
我們的政府其實懂這個,很多事情都是震怒並以國安等級處理。只可惜,國安等級要處理的事情太多,美牛、自由貿易協定、禽流感、油電雙漲、核四商轉、便當吃不飽、伏地挺身等等,醫護過勞的問題暫時應該排不上議程,殘念。
政府怎作我不知道。只確定,過勞的你不再閃耀。若是有天環境變好。請記得,唯有活着才能看到。
●作者爲蔡依橙醫師(I-Chen Tsai, MD, PhD),1978年生,自1996年起以吸力鴨、犀利鴨、SillyDuck等筆名寫作,作品散見非凡新聞週刊、醫望雜誌、南方電子報等,曾獲臺杏醫學人文獎。 醫學專業著作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相關研究爲主,曾獲Walter E. Berdon Award of Best Clinical Research Paper,並以策略經營方式將臺灣心髒影像研究推向國際,受邀國際演講五十餘場,領導制定亞洲適應症指引。原文發表於I-Chen Tsai, MD,原文發表於5月16日,此文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各界的聲音與看法,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政大教授汪琪/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