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7奈米重摔爽到臺積電? 最懂鴻海分析師:小心川普
圖/今週刊提供
臺積電(2330)與英特爾的最新動態,主導了過去兩天的臺股走勢,激勵臺積電股價迭創歷史新高,臺股也一度衝上13000點大關。
有「最瞭解鴻海外資分析師」外號的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認爲,英特爾不太可能因爲7奈米制程卡關,就將自家這塊產品全數轉單給臺積電,且市場傳出可能賣廠給臺積電的說法,其實機會更低。
他也指出,如今美國政府視先進半導體爲國家安全一環,勢必大力扶持英特爾「根留美國」,不會因爲積極拉攏臺積電就怠慢了自家廠商,更何況美國還掌握了資金充裕及半導體設備商等兩大優勢。
楊應超與半導體業及英特爾都有不少實戰經驗或淵源,他自己在美國普渡大學攻讀電機碩士時,就曾教過電機系大三的半導體課程;進入職場後,1990年代他曾在當時IBM位於紐約州East Fishkill的晶圓廠(後來賣給格羅方德)服務,因此有半導體產線的第一線經驗。
其次,約20年前楊應超全家移居亞利桑納州鳳凰城,就是因爲當時他親弟弟任職英特爾;現在楊應超在鳳凰城的居所,馬路對面就是英特爾面積龐大的晶圓廠,他也認識不少當地在英特爾服務的臺灣朋友。
楊應超同樣就讀普渡大學,將升大四的兒子,也連續兩年暑假在當地英特爾當實習生,因此他對於近期英特爾動向及臺積電落腳亞利桑納州,都有獨到觀察。
英特爾賣廠機會不大 原因有2
上週五英特爾公開7奈米制程開發延宕的消息後,市場傳出未來發展可能性之一,是英特爾可能走上2008年超微(AMD)賣掉晶圓廠的先例,完全脫離長久投注的晶圓製造事業。
對此,楊應超接受《今週刊》數位內容部專訪時分析,「不是不可能,只是機會不大」,原因如下:
第一,若以2014年IBM把紐約州兩座晶圓廠賣給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的經驗來看,原因是公司策略轉變,當時IBM希望把營運策略的方向,從硬體轉向軟體及服務。
若從2008年晶片大廠超微(AMD)切割出晶圓製造事業來看,當時是因爲超微快撐不下去,必須出脫負擔沉重的製造事業。
IBM、AMD均退出晶圓製造
他說明,一座晶圓廠的經營成本,最高的不是人力,而是設備,而且隨着製程從10奈米進入7奈米,7奈米進入5奈米,開發成本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第二,對於英特爾來說,過去在晶圓生產這塊一直很成功,現在不太可能因爲7奈米制程卡關就退出生產。
英特爾最穩當作法,是三管齊下
楊應超推估,英特爾最穩當的做法是三管齊下,也就是在7奈米的自家產品釋出一部分給臺積電代工、繼續推進7奈米制程開發,並且維持在10奈米以上等成熟製程,依然自行生產自家產品。
再說,即使英特爾想賣廠給臺積電,臺積承接的意願應該不高,比較可能是自己建新廠。
但楊應超也提醒,不要低估美國政府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及籌碼,因爲川普總統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重點之一就是半導體,而目前在美國本土的各家晶圓廠中,只有英特爾是美國廠商(另外像美光或德州儀器,是以記憶體爲主或規模較小)。
他說:「美國政府雖然拉攏臺積電去美國設廠,但對於外商影響力自然不比對本土廠商,而且華府看待半導體爲國家安全議題,不想只押寶一家廠商,所以當然想跟英特爾合作,而且英特爾可能是排第一。」
「現在對美國政府,錢不是問題」
至於資金來源,現在美國政府爲了挽救受到武漢肺炎(COVID-19)重擊的經濟,撒錢程度也超乎預期,「錢根本不是問題」。
他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爲了不讓金融業倒下去,特別是AIG(美國國際產物保險公司),當時財政部長鮑森(Hank Paulson)還得向參議員求情,才能讓規模7000億美元的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問題資產紓困計劃)過關,你看看現在美國政府撒了多少錢。」
《今日美國報》5月曾報導,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推出規模達2.4兆美元(近71兆元臺幣)的經濟紓困方案,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也準備砸3兆美元維持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金額之大令人乍舌,且最近國會可能通過第二次經濟紓困方案,也是上兆美元起跳。
至於英特爾的應變計劃,在小幅釋單給臺積電之外,其他同業吃掉甜頭的機會多大?
楊應超直言,英特爾大量轉單三星的機會不大,因爲雙方在晶圓代工以外的市場有競爭關係,而且蘋果或AMD等其他美國科技業者,一定會找說客遊說政府行政部門大表反對,「估計英特爾頂多把三星當成臺積電之外的第二個代工選項,只會釋出少量訂單」。
至於製程水準更落後的聯電(2303)或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就更不可能,因爲英特爾不可能下單給比自己更落後的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