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疫病 葉言都虛構見人心
科幻小說《綠猴劫》作者葉言都,曾於1987年出版《海天龍戰》(現更名爲《綠猴劫》),書中宛如預言,32年後的今天,COVID-19病毒疫情爆發,事態的發展似乎漸漸走向書中情節。(鄧博仁攝)
科幻小說《綠猴劫》作者葉言都,曾於1987年出版《海天龍戰》(現更名爲《綠猴劫》),書中宛如預言,32年後的今天,COVID-19病毒疫情爆發,事態的發展似乎漸漸走向書中情節。(鄧博仁攝)
蘇格蘭小說家彼得.梅(Peter May)在2005年寫過懸疑小說《封城》(Lockdown),預言世界疫病爆發、倫敦封城,卻因「太不實際」被退稿,今年終於因新冠肺炎疫情得以出版。臺灣也有作家葉言都在32年前寫的科幻小說集《綠猴劫》(時報出版),同名短篇描述「綠猴症」在原始部落突然爆發,如今在疫情對照下,虛構故事顯得格外真實。
葉言都以寫實的筆法創作科幻,「我筆下的世界大致上基於現實,但稍微往未來推進一點點。這本書是我觀察與推測人心、人性的記錄。」
學歷史寫科幻
翻開《綠猴劫》(舊版書名爲《海天龍戰》),難以想像其中提到的生化戰、生物戰和氣象戰,竟然是30多年前的創作。葉言都在1976年寫下第一篇科幻小說〈高卡檔案〉,描述某國爲了消滅少數部族,利用部族崇尚生男的傳統,投放特殊藥物,讓部族生男機率高達8成5,過了數十年後幾乎造成部族滅絕。
當時葉言都才27歲,自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在軍隊服役,曾在政戰學校受訓。他看到一則新聞,描述北部某醫院爲提高生男機率,分離男性X、Y染色體精子再人工受孕,「我認爲這會成爲社會問題,但人微言輕,只讀過歷史,沒寫過什麼作品,若寫評論不會有人看。因此乾脆用歷史檔案的形式寫成小說,投稿時報文學獎。」
葉言都表示,〈高卡檔案〉當時雖未得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卻十分讚賞,引介刊登於《現代文學》雜誌。後來他投入新聞業,派駐美國舊金山,大量接觸史密森尼學會等研究機構檔案,尤其在美蘇冷戰氛圍下,雙方爭相研究各種科學作戰計劃,成爲後續小說的靈感來源。
戰爭從未停歇
例如〈綠猴劫〉的綠猴病,正是馬堡病毒造成的非洲出血熱,〈迷鳥記〉中的VEE病毒就是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葉言都回憶,真的看到有機構研究候鳥遷徙路徑,想藉候鳥攜帶病毒,精準攻擊敵方。獲得時報文學獎的〈我愛溫諾娜〉則來自美國「天頂計劃」,在颶風外圍高空灑碘化銀,提前凝結水氣、降雨,以破壞颱風結構,在小說裡卻反過來變成戰爭工具。
葉言都表示,自他出生以來,全球戰爭從未停歇,更在科技發展下進入全新的領域,「很多人以爲戰爭只是槍砲彈藥,殊不知,任何工具都可能是作戰的方法。」
葉言都的寫作起點,是短篇集中唯一不是科幻類型的〈古劍〉。他在服役時,把年輕的徬徨寫進小說,化爲尋覓古劍的年輕劍客,「師長期待我繼續深造,我卻不想一輩子只做學術研究。後來決定進新聞業,因爲歷史是昨日的新聞,新聞是明日的歷史。」他近年投入歷史普及,不再寫科幻小說,《綠猴劫》卻始終是臺灣科幻迷心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