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離不開科學“處方”(人民時評)

面對快速增長全民健身需求,普及科學運動、科學健身知識,推動“體醫融合”,成爲當務之急

一段時間以來,科學運動、科學健身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網上曾出現這樣的健身視頻: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帶固定下巴懸空吊掛在公園大樹上搖晃、擺動,認爲這樣可以治療頸椎病等。這種鍛鍊方法,究竟可不可取?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種健身方式之所以會讓人輕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爲原理上有些類似臨牀上的“頸椎牽引”。但是,這終究不屬於“頸椎牽引”,其牽引力量遠大於臨牀治療所需,可能會損傷神經組織、肌肉肌腱韌帶等,進而加重病情,甚至可能會引起截癱、危及生命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科學。今天,全國各地健身熱潮涌動,體育運動逐漸成爲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有助於提高生命質量、減少醫療開支,是實現全民健康積極有效的手段。與此同時,一些非科學的運動健身方式,於增進健康並無益處,值得引起各方重視。面對快速增長的全民健身需求,普及科學運動、科學健身知識,推動“體醫融合”,成爲當務之急。

游泳跳繩跑步、打球、太極……不同的人體質和健身需求不同,適合的運動形式、強度頻率也有所不同。儘管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但如果選擇不適宜的運動方式或強度,不僅達不到健身的功效,反而會“傷身”。以腦血管病爲例,國外做過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休閒運動,而不是勞累運動才能預防腦血管病;快速散步能預防卒中,但劇烈運動卻會增加腦出血的可能。

用大健康理念看,運動是保持健康的“良藥”,運動“處方”最好由專業人士來開。無論是職業醫生還是運動管理師,都可以爲我們提供專業運動指導量身定製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個性化運動“處方”需考慮多項維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決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續性等問題。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專屬的運動“處方”,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目前,運動“處方”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看似一個簡單的運動“處方”,實際上彙集了一大批臨牀和影像專家、體育專家、流行病學專家、大數據工程師人工智能等多方面專家的智慧證實某項運動方式對健康的干預功效,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樣本、羣隨機的嚴謹細緻對照研究。只有構建起運動健身的科學評價方法,不斷完善運動“處方”,運動健身才能更好惠及廣大健身者。相關部門應努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身健康深度融合,推動“體”與“醫”有機結合,將體育公共服務納入醫療體系,緩解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性優化體育和醫療的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彌補醫療衛生在促進健康方面的短板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健康中國,不僅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動人民共建共享,才能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