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鍋!曾經風光的百億級私募 短短几年縮水成這樣

近日,一則民事判決書使得曾經的百億級私募再次走進大衆視野

判決書顯示,楊女士在2015年5月15日申購和聚投資管理產品101萬元,截至2019年10月28日,本金虧損近20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和聚投資成立於2009年,2015年管理規模已經超百億元,是當年炙手可熱的明星私募,不過近年來其業績表現相對較差,如今管理規模已經降至20億元以下。

爲何當年的明星私募如今元氣大傷?私募管理人又該如何真正實現投資人財富長期的保值增值?

昔日百億級私募跌落神壇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佈了一則民事判決書(以下簡稱“判決書”)。判決書顯示,2015年5月和6月,由於固收理財產品售罄,平安銀行瀋陽分行工作人員向楊女士推介了多款私募基金、結構理財、資產管理計劃金融產品。

具體來看,楊女士先後買了4只金融產品,其中虧損最多的一隻產品爲和聚主動管理2號基金(以下稱“和聚2號”)。據悉,和聚2號2019年5月1日回款81萬元,2019年10月28日回款67.84元,整體來看,楊女士本金損失了近20萬元,虧損比例接近20%。

和聚2號的業績表現,將其背後的和聚投資拉回到大衆視野。

據悉,北京和聚投資成立於2009年,於2014年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其核心人物李澤剛曾任泰達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5年和聚投資旗下產品平均收益率高達36.54%和77.58%,顯著高於所在年份19.69%和23.73%的同策略平均收益率。

在此背景下,和聚投資的管理規模一度超越100億元,成爲當時爲數不多的百億級私募之一,頗受市場關注。

不過在之後牛熊轉換和市場風格切換的過程中,和聚投資未能跟上節奏,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和聚投資2017-2020年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均低於同策略平均收益率,而且在2020年滬深300指數上漲27.21%的市場環境下,其旗下披露淨值數據的產品中最高回報僅爲18.99%,最低迴報則爲-11.67%。

中基協公示信息顯示,和聚投資目前的管理規模區間僅爲10億元-20億元。

“和聚投資的風格比較適合2015年的市場環境,因爲投研團隊更聚焦中小盤成長股。但是由於2017年A股走出了藍籌股牛市,2019-2020年市場演繹大盤成長股的極致行情,堅守中小盤成長股的和聚投資業績明顯落後。再加之2016年和2018年的極端市場行情,使得公司連續5年表現都不太好,規模縮水也比較嚴重。”一位接近和聚投資的人士透露。

從一家第三方渠道的盡調記錄來看,和聚投資對中小盤成長股確實較爲堅持。盡調記錄顯示,和聚投資儘管已經預判到2016-2018年的價值風格演繹,但由於不擅長該方向的投資,因此選擇堅守中小盤成長風格,追求高彈性高成長性、高性價比的成長股。

堅守還是進化?

縱觀私募發展史,除了和聚投資,還有多家曾經風光無兩的頭部私募因市場風格切換,泯然衆人矣。

比如,王茹遠掌管的宏流投資此前是業內頗具名氣的百億級私募,但隨着2015年6月下旬大盤急轉直下,2017年市場風格轉向價值,該私募機構漸漸淡出了大衆視野。曾經的冠軍私募廣東新價值投資也因未能適應市場投資環境的改變,從而跌落神壇。

在此背景下,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私募管理人究竟該堅守還是做出一定改變,成爲了衆多業內人士必須思考的問題。

私募排排網研究主管劉有華認爲,市場風格是不斷輪動的,因此投資風格單一的基金經理很難在大多數階段獲得亮眼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在堅守自我的基礎上,蜂窩式擴充自身的投研能力圈,不過切忌盲目進化,因爲一個成熟的策略需要時間來打磨,策略進化也必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位私募研究員還提示,私募“黑馬”能跑多遠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私募時,也應該關注長期業績,唯有經過牛熊考驗和市場風格變化的私募業績才具有參考意義

編輯:黃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