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發力 汽車芯片荒“不用慌”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阮航達)去年底以來,汽車芯片的斷供一直處在風口浪尖,3月9日,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汽車“缺芯”的總體壓力並不大。
乘聯會發文稱,目前的乘用車生產不足不等於直接的市場損失。隨着工信部裝備司和國內電子企業全面推動芯片問題的緩解對策,作爲技術極其成熟的汽車芯片,在這個難得的機會下,供給的新產能會逐步釋放,加之國內受阻的芯片產能逐步恢復,車市銷量受到芯片短缺的影響不應太大,未來的影響也會逐步化解。
當天,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達117.7萬輛,環比下滑45.5%,同比增長371.9%;今年前兩個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量累計達333.8萬輛,同比增長69.6%。此外,新能源車銷售亮眼,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10萬輛,同比增長640.2%,環比下降39.5%。其中,插電混動車型銷量1.6萬輛,同比增長737.5%,佔比16%;純電動車型批發銷量8.4萬輛,同比增長624.3%。
在發佈數據的同時,乘聯會也迴應了作爲熱點的汽車缺芯問題。乘聯會表示,目前的乘用車生產不足不等於直接的市場損失。據監測,當前車市終端零售價格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明顯的主力車型漲價趨勢,這體現廠商與經銷商庫存應對危機能力較強。主流汽車芯片利潤高,對適應性、可靠性、耐久性、合規性要求高,因此隱形成本和准入門檻高,整車廠商對供應商選擇很謹慎。
政策方面已經有所應對,此前,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表示,工信部將積極引導和支持汽車半導體產業發展,支持企業持續提升集成電路的供給能力。同時,通過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平臺等方式加強供應鏈建設,加大產能調配力度,提升流通環節效率,爲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月26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和裝備工業一司還舉辦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專題研討會,併發布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其中收錄了59家半導體企業的568款產品,覆蓋計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等十大類,還收錄了26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1000條產品需求信息。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工信部裝備一司在做的協調工作外,美國拜登政府也放鬆了對中芯國際的芯片管控。同時,我們也大量購入了一批二手的日本芯片設備。很多產能就會逐步釋放出來。”
與此同時,近年來,諸多國內企業都在積極佈局國產芯片的發展。去年5月,上汽成立了零束軟件分公司,進行算力芯片、SOA軟件平臺等的自主研發。2020年8月,一汽經由一汽智能網聯開發院,與地平線公司達成合作,探索高級輔助駕駛和高級別自動駕駛等方面的科技研發和商業落地。吉利則在去年底成立了武漢路特斯科技有限公司,深耕車用芯片。
造車新勢力方面,零跑汽車於2020年10月正式發佈了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駕駛芯片。蔚來公司也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並已成立獨立的硬件研發團隊“Smart HW(Hard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