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出現這12種狀況 再不減肥就不妙了
35歲的陳先生,身高178公分,體重80公斤,BMI值25,超出過重標準一點點。最近他發現大腿外側跟臀部出現了一條條白色的紋路,脖子上也長出許多一粒粒的小肉芽,前幾個月天氣悶熱常流汗,大腿內側各出現一塊大小一樣而且對稱的斑疹,看了皮膚科才知道,他該減重了。
着有《你沒有理由瘦不下來》的中醫師廖婉絨,有位13歲的病人石小妹,從鼻子以下到胸口都是一片晦暗的黑色斑塊,摸起來粗粗一粒粒的,被同學取笑是大黑熊。爸媽帶她去看醫生才得知這是黑色棘皮症,糖尿病的前兆,而她的血糖已經超過標準,再嚴重下去就會變成糖尿病。
原來石小妹身高163公分,體重70公斤,BMI值26.3,體脂肪率39.6%,已達中度肥胖。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不僅能調節溫度、保存體內水分,還會反映身體健康狀態。當體重超過正常標準,超越身體能夠負荷的程度,從頭到腳的皮膚都有可能出現問題,輕則腳底厚繭、肥胖紋,嚴重到黑色棘皮症、蜂窩性組織炎,都有可能是因肥胖所引起,或是因肥胖而加重嚴重程度。
反映肥胖程度,皮膚亮紅燈
頭頸部
1.黑色棘皮症
一種棕黑色天鵝絨樣的斑塊,摸起來粗糙、有顆粒突起。「黑色棘皮」的發生是因爲肥胖讓血糖代謝出現問題,讓過多的胰島素間接引起皮膚增生。
治療:通常使用A酸、水楊酸、尿素類等軟化角質的藥物,目的是讓皮膚變薄。但臺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強調,若肥胖問題不解決,治療效果有限。
2.瘜肉
一粒粒柔軟的肉色小凸起,又稱肉疣,通常爲多發性,有些緊貼皮膚或有莖與皮膚相連。發生原因不明,通常與體質、荷爾蒙及肥胖有關,愈胖的人愈容易長。
部位:好發於頸部、腋下等皮膚皺褶部位,以頸部最常見。
治療:可剪去或用雷射、電燒去除。臺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肥胖問題沒改善下,仍會持續增生新瘜肉,建議減重後再進行治療。
3.青春痘肥胖容易引起多囊性卵巢,造成男性荷爾蒙上升,進而引發青春痘。
部位:臉部,尤其在下半臉的U型部位,多屬於膿皰型青春痘。
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過氧化苯、A酸、水楊酸、杜鵑花酸等外用藥,或合併口服抗生素,醫師會依青春痘類型及個人狀況調整。
4.乾癬
以紅色斑塊呈現,並有銀白色皮屑。黃毓惠研究發現,愈肥胖的人,乾癬嚴重程度愈高,過重患者有嚴重乾癬的風險是正常體重患者的1.84倍,若是中重度肥胖患者的風險則上升至3.29倍,但肥胖與乾癬發生的因果關係還不明確。
由於乾癬屬於發炎性疾病,而脂肪組織會分泌發炎物質,愈多脂肪會產生愈多發炎物質,可能讓乾癬更加嚴重。
治療:目前以類固醇、維生素D衍生物爲主要外用藥,大面積則以紫外光照射,調節免疫功能。口服藥則包含A酸及免疫抑制劑,另外還有新一代的生物製劑等。
上肢及軀幹
5.毛孔角化症
針點般、像粉刺的小丘疹,摸起來有顆粒感,顏色呈現膚色、紅褐色或棕色,愈胖愈嚴重。
部位:上臂外側最常見,也會出現在大腿、小腿處。
治療:以去角質藥膏爲主,如:A酸、果酸、水楊酸、尿素等藥物。
6.對磨疹
因潮溼悶熱和磨擦的關係產生相對稱的溼疹,一種非感染性的皮膚髮炎現象,有皮膚、表皮細胞間水腫情形,看起來表面溼溼的,甚至以水泡表現。如果發炎太久,持續搔抓會引起續發性感染、色素沉澱的問題,建議儘快就醫。
部位:腋下、乳房及肚子下緣、大腿內側等皮膚皺摺處。
治療:通常以外用類固醇治療,若效果不佳,會改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
大腿
7.肥胖紋
屬於妊娠紋的一種,因肥胖造成皮膚張力變大,導致膠原蛋白要重新排列,但速度趕不上需求,因此形成疤痕樣的皮膚裂紋。初期爲發紅階段,有時會發癢,約數月至半年左右,會轉變爲白色的永久性紋路。黃毓惠記得,曾有病人的肥胖紋嚴重到出現皺摺,且頻頻磨擦破皮,因產生潰瘍而需住院治療。
部位:易出現於大腿外側、腰部和臀部。
治療:在發紅階段可利用A酸或以血管雷射、脈衝光阻止皮膚繼續發炎;變成白色紋路後,通常不建議治療。
8.股癬
部位:在大腿內側、臀部股溝、腹股溝最常見。
治療:保持乾燥透氣,並以抗黴菌及消炎藥膏治療,嚴重的患者可能需合併口服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
9.蜂窩性組織炎
因淋巴循環不良、下肢水腫所引起,由於淋巴液長期聚積,容易形成細菌溫牀,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初期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一般會合並紅斑、發燒、畏寒、倦怠、頭痛、關節痛等症狀,若細菌入侵血液,嚴重時恐引發敗血症。有些病人是因毛囊炎引起,俗稱疔子,若毛囊炎破皮,則可能引發深部的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
部位:大腿、小腿及臀部處。
治療:以抗生素爲主,如果變成膿瘡,則需以外科手術切開引流及清創;醫師會依個人身體狀況及病情調整治療方式。
小腿
10.靜脈曲張
外觀呈現一條條青色的靜脈血管浮在皮膚表面,主要因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血管擴張,嚴重的人可能會出現慢性潰瘍。
部位:小腿至大腿。
治療:傳統以施打血管硬化劑、雷射治療或將循環不良的血管抽掉。過去的雷射方式是從外面表面皮膚打,若是比較大的血管,現在可利用導管進入血管內治療。蔡呈芳建議,患者平時可穿着彈性襪,避免靜脈曲張持續惡化。
11.鬱血性溼疹
因體重過重造成下肢淋巴循環不良,又稱爲重力性溼疹。外觀上除血管擴張外,會合並皮膚表面發紅、脫皮的溼疹症狀,甚至可能出現滲液現象。更嚴重時,會引發硬化性脂肪炎,導致腳踝愈來愈細且幹,讓腳踝和小腿的外觀看似倒過來的香檳酒瓶。
部位:好發於腳踝四周。
治療:須以類固醇或雷射治療。蔡呈芳解釋,類固醇很有效,但會讓傷口不易癒合、皮膚變脆弱、血管急速收縮,導致部份血管循環變得更差,不建議長期使用。硬化性脂肪炎則需要口服能幫助纖維組織溶解或改善循環的藥物。
腳部
因全身的體重都集中在腳掌,體重過重讓腳底承受更多負荷,每天走路磨擦、壓迫,就容易讓腳掌、腳跟的皮膚角質化,不只長出粗粗的厚皮,久了會形成硬繭,如果長期不處理,硬繭會繼續壓迫而形成雞眼。
部位:腳前掌、腳跟及小拇趾上方關節處。
治療:通常以水楊酸類軟化劑改善厚繭症狀,雞眼則需以電燒、或藥物治療。
平時可利用溫水浸泡雙腳,軟化腳底的老化角質,然後使用浮石或磨砂膏磨除表面厚皮,但建議直接找皮膚科醫師處理,避免自行剪除,以免造成傷口甚至感染。
小陳開始進行飲食控制並培養運動習慣,兩個月後,終於將BMI降到24以下。
雖然肥胖紋已經形成,沒辦法消失,但大腿內側的對磨疹慢慢變淡,後頸的瘜肉也利用雷射燒掉,擺脫惱人的皮膚病後,小陳整個人看起來神清氣爽。
石小妹因爲食慾太好,沒有辦法遵守營養師開出的瘦身食譜。
後來以中醫減重治療,調理體質、降低食慾,四個多月後,減掉了15公斤,體脂肪也降到28%,血糖值恢復正常,爸媽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她的膚色也漸漸白回來,再也沒有同學取笑她,現在還說她是白雪公主呢 !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